由于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因而也会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对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评价过低,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恶魔效应。

“恶魔效应”一词,出自菲利普·金巴杜的《恶魔效应·由善及恶之全解》一书。后来心理学中借用它来说明这样一种认知偏向,即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对不好的一面加以夸大,将某一点或某一些不好的印象扩大到知觉的全部。依据恶魔效应,我们在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为对其某一特征的清晰而强烈的不良感知和恶劣印象,而对该人或该物的其他方面也都会给予否定性的、妖魔化的评价。恶魔效应效应和光环效应是相对而言的,光环效应说的是一荣俱荣,而恶魔效应讲的是一损俱损,二者表达的是同一原理的两个方面。西汉的刘向在《说苑·贵德》中说:“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其中的“余胥”是指地位低下的小吏,管家之类,意思是说,憎恨一个人,也会连带憎恨他的仆人和随从,这种看法与“爱屋及乌”是如出一辙的。

恶魔效应产生的根由是人们在心理认知上所具有的整体倾向和联类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认知的时候,是以感知到的一部分为出发点来推断其余的部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完形原理。有句谚语叫作“见一斑而知全豹”,讲的就是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于这一原理的应用,虽然见到的仅仅是豹的身体的一小部分,人们却会由所见到的这一部分而推知出这是一整只豹,这就是认知中的整体倾向和联类方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机制,人才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正常的感知,否则,人们见一是一,见二是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凌乱。

可是,这种认知机制也有不准确的一面,恶魔效应就是其体现之一。大家在看待某个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他所具有的某一种突出的缺点而将他的显著的优点都忽略和否定掉。曹操当年曾发布《求贤令》,声称:“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就是讲,即使这个人的品德有着重大的缺陷,但是只要他确实有着出众的才华,也会得到重用。正是由于曹操“唯才是举”,才在自己身边汇聚了各类的杰出人才,奠定了其后魏国的基业。

所以我们应当客观而公正地考察与看待人和事物,不要令恶魔效应歪曲了正常的认知,不应当因此而造成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

举报/反馈

路人甲心理

18获赞 20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