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效应讲的是在竹篓中放入一只螃蟹,必须得将盖上盖子才行,不然螃蟹就会很快爬出来的。

可是,一旦多放几只进去,也就不需要再盖上盖子了,因为螃蟹是不会再爬出来的,这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当笼子里有两只以上的螃蟹存在时,每一只螃蟹都会争先恐后地往出口的方向爬,只要其中一只螃蟹即将爬出篓口,那么其余的螃蟹也就会用自己的大钳子将其拖到下层,而另一只强大的螃蟹就会踩着对方向上爬。最终没有一只螃蟹能爬出来。

这个效应据说是企业伦理的反映,进而表现为不道德的职场行为。其主要特点是,组织成员目光短浅,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团队利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持久利益,相互内斗,进而整个团队会逐渐地丧失前进的动力,如此,便会出现1+1<2,而且随着“1”增加到N个,最终的能量“和数”会远小于N,从而最终失去生命力。

日本人榎本博明在《酸葡萄效应-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中写道:

“比起自己的幸福,更希望他人不幸。见不得别人好,是一种病,而病因在于,格局太小。格局越小的人,心胸越狭窄。”他说的也是一种螃蟹效应。

这是一种人性的丑恶,是最底层人的一种扭曲的心态。这些人一旦有机会,就会不遗余力的打击那些出类拔萃的人。

螃蟹效应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了。传说是一个喜欢钓螃蟹的渔夫。

据说朱元璋是第一个把螃蟹效应利用到极致的人。他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先是杀害了所有功劳显赫的大臣。然后让身边的大臣之间相互制衡,不给他们绝对的权力,最后全部集权到自己一个人身上。

螃蟹效应寓意很深刻,似乎能发人深省。可是,螃蟹效应是不是真实的存在?螃蟹是一种看不得别人好的动物吗?

这里所说的螃蟹,应该特指河蟹。到了河蟹上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是卖河蟹的。这些螃蟹不是放在篓子里,往往都是在一个玻璃钢的大筐中。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会感到麻心。每一只螃蟹都想往外爬,它们知道自己被活捉的命运,不想被禁锢在一个拥挤的小地方。虽然它们并不知道爬出去或许更加危险。我经常看到一只只成功逃脱的螃蟹,它们有的会被小贩们重新捉回去,有的却被来往的车辆压的血肉模糊。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螃蟹都不能成功脱困。

我找了几个试图证实螃蟹效应的小视频。聚集在盆子里的螃蟹显得并不活跃,很快,就出现了一只有想法的螃蟹,它慢慢的踩着同伴们的身体爬到盆子边缘。这时候,没有一只螃蟹过来拉它,它轻轻松松越过盆子的外沿,从盆子上掉了下来。没有丝毫的停顿,这只螃蟹立刻得意的向远处爬走。

看来,并非所有的螃蟹都像专家们说得那么卑劣龌龊。它们之所以很难爬出来,并不是不想让别人出头,只不过是想自己先出来而已。

除了螃蟹,小龙虾也是这样。一个大筐里放了很多小龙虾,摊主正忙着给顾客上称。小龙虾们都在努力的往外爬,在很多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作用下,很少有小龙虾能够突出重围,获得新生。不过,总有那么几只聪明伶俐的,它们在玻璃钢外面快活的撒欢,却被粗心的人们踩在脚下。

我觉得,所谓的螃蟹效应,只不过是专家的搞出来的一个噱头而已,也可以改叫小龙虾效应。这些思维简单的动物,心理不会有那么阴暗。心理最阴暗的动物,永远都是人类。

我养了两只乌龟,原来的玻璃龟缸不小心打碎了。我就把它们养在一个大塑料盆里。塑料盆很高,两只乌龟很喜欢趴在盆沿上往外看。其实,它们只是差一点点就能爬出来。有时候,我伸出手,乌龟的前爪搭在我的手指上,很快就能爬到我的手中。乌龟和螃蟹差不多,它们似乎很喜欢挤在一起。这两只乌龟会经常叠在一起。其实,如果是在靠近盆子边缘的地方,上面的乌龟就能踩着下面的乌龟爬出来。出门回来,我经常发现大盆里只剩下一直乌龟。另一只则躲在卫生间马桶的后面,等着我抓它回去。似乎这也成了我们的一种游戏。

乌龟应该比螃蟹聪明些,虽然它们什么都不会做。我也养过小螃蟹,和乌龟养在一起。小螃蟹在水里游得很快,可惜最终也没有机会爬出来,它们都被乌龟吃掉了。

举报/反馈

惊鸿2019

6.6万获赞 2222粉丝
人到中年,日薄西山。偶有感悟,戏成诗篇。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