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快乐是人的本能,快乐实际上是生命的一种内在驱动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来驱动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使命:自身的生存,种族的延续,以及对生命本质的追求。
快乐与需求密切相关,人通过寻找快乐来获得需求的满足。所以,可以使用马斯洛心理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析人生的快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马斯洛人本心理学中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7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国内常用版本为5个层次,但马斯洛后来又增加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两个层次,笔者也认为增加以后更接近实际)。
1.生存需求是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也就是吃穿住用行的需求和性的需求。这一需求的满足是个人生存的内在必需条件,其中,最重要的的是吃和性。子曰:食色性也,就是说饮食和美色(不仅指女色,也指男色)是人的本性,所以人类总是对吃充满了喜爱,街上最多的就是餐饮店,其次就是追逐男女之情(其本质是为了鼓励大家多生娃,好延续种族),当然还有买房买车买衣服等等。这些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是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需求。这个很好理解,安全是个人生存的外在必需条件。人缺乏安全保障是很糟糕的事,比如治安不好,遭遇战乱等等。在我国,人们的安全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但目前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很多人的安全需求还难以得到满足。
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属于生理感官的需求,二者是为获取个人生存与种族延续的基本保障而产生的需求,一个是内在必需条件,一个是外在必需条件。
3.爱与归属的需求,指人被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也就是既有关心和爱你的人,也有你关心和爱的人。人之所以需要伴侣、父母、子女、朋友,就是为了满足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所以家人团聚、朋友聚会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必备组成。
现在,人口流动性增大,子女和父母不在一个地方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况下,子女和父母往往难以满足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尤其对于父母更是这样——如果子女能够陪在自己身边,父母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原因就在于此。
爱与归属的需求,本质上是解决家庭与族群和谐生存的问题。因为人类属于群居型物种,需要在集体生活中才能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需求。自尊心是一种很特别的心态,它不影响你的生存,也不影响你的生命安全,但却成为你很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外在产生机制上看,自尊心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从内在生命机制上看,自尊心的目的是推动你更好地与他人竞争,以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
自尊心需求的目的,本质上是通过增强族群内部的竞争性,来提升族群在世界中的整体竞争力。
自尊心需求呈现出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因为在族群中总有人在某一方面比你强,你永远达不到在所有方面都是第一的水平。
自尊心也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状态,个人的自尊心会转化成为个人的竞争心和好胜心,放大到集体则会变为族群之间的争斗,国家之间的战争,文化之间的冲突,如过度则会造成人类族群间的自相残杀。
从全球角度来看,西方族群提倡个人主义,讲究竞争,在国家层面表现为攻击性和扩张性比较强,而中华民族提倡“温良恭俭让”,讲究和谐,在国家层面表现为温和性和保守性比较强。
我国为改善落后面貌,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在引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个人主义和崇尚竞争的思想, 这种思想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好的一面是促使个人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叠加中国人传统的“好面子”思想,导致中国人的自尊心极强,并转变为强烈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的强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强的虚荣心也导致中国人普遍喜欢攀比,普遍具有嫉妒心且普遍处于焦虑的状态,幸福感也大大降低。
爱与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是人的中级需求,属于情绪层次的需求。它们在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一个追求族群的和谐,一个追求族群的竞争,从两个对立的方面来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认知需求。即探索未知世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求。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人类也一直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并不断探索,比如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他们所做的就是不断探索未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认知需求本质上是促进人类为不断扩大生存空间而产生的一种需求。在认知过程中,人会获得极大的快感。
6.审美需求。即欣赏美好事物的需求。旋律、节奏、色彩对人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说不清道不白,属于人的潜意识范畴,但可以通过自然景观的观赏和人为的创作体验出来。人之所以需要旅游,摄影、音乐、绘画、舞蹈、文学,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潜在的精神需求。
审美需求,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追求生命和谐而产生的一种需求。生命细分到最小单位是波长和频率(弦理论),而旋律、节奏和色彩背后表达的也是波长和频率,审美则是为了实现二者的匹配和共振,使生命达到一个美妙和谐的状态。
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是人的高级需求,属于精神层次的需求,二者比爱与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更高一级。另外,认知需求属于理性需求,审美需求属于感性需求,二者一体两面,促进人类精神的和谐发展。
7.自我实现需求。指在精神上趋向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这时候人会产生一种“海洋感情”,即类似于大海深厚广大持久富足的情绪,也是人的“高峰体验”,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候,人还会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体验。这一类人极其少见,一般为大觉悟者。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属于灵魂层次的需求,是追求人的身心与世界和谐统一的最完美的需求。
上述七个层次的需求中,一般人通常满足的是前四种需求,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而满足认知和审美需求,则需要在物质上得到一定保障,并在精神境界上实现跃升才能达到。追求这一类需求满足的人需要具有自我思考能力,同时要有敏锐的感知力。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更需要极高的心智,能放下自我,开启心灵后才能达到。
上述七个层次的需求既有高低之分,也有前后顺序之别,一般只有在低一层的需求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例如:思想者的认知内驱力和艺术家的审美内驱力比较强大时,可以超越生理需求的满足(如不讲究吃穿住用行,只追求喜欢的东西),还有一些人的价值观或信仰非常强烈,可以超越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等低层次需求来追求自己的高层次需求(如为理想信仰献身)。
在所有需求的满足过程中,人都会产生相应的快乐,所以,快乐是需求满足的外在表现。
另外,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应的快乐层次是不一样的,换言之,你的需求处于哪一个层次,那么你所获得的快乐就属于哪一个层次。
一般来说,低层次(第1到第4层次)需求给人带来的快乐体验是肤浅、短暂而局部的,所以需要不停地给予后才能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第5到第7层次)给人带来的快乐体验是深刻、持久而全面的,但高层次需求需要在专注性上做持续性投入,并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产生(类似于达到一定阈值后才能激发)。换言之,高层次需求需要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将精神境界提升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获取并满足。
目前,中国人大多处于第1到第4层次的快乐层次,所以普遍存在快乐感不强焦虑感强的问题。要突破第4层次达到第5层次以上,则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奶嘴文化盛行,大多数人沉迷于低层次的快乐满足而难以自拔,没有自我提升的能力,终其一生也难以体会到高层次的快乐,不能说不遗憾。
本文由行者弋原创,欢迎关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