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突然就成了全世界最不想生孩子的人群?
文 / 巴九灵
千等万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在昨天揭晓。
好消息挺多的,比如总人口继续增长,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男女性别结构有所改善,且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好消息之外,也有一些令人担忧之处。小巴查阅了许多数据,找出了其中三个已经跌破或正在逼近警戒线的数据,并提出了疑问:
① 生育率继续跌破警戒线,未来5年中国人口增长将由正转负?
② 中国正在逼近深度老龄化的警戒线,该如何应对?
③ 中国“城镇化率”逼近70%,房地产发展接近尾声?
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生孩子、养老、买房,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
01、生育率继续跌破警戒线未来5年中国人口增长将由正转负?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1200万人,这是从2017年以来的“四连降”,2020年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18%,与放开二孩的2016年相比下降了33%。2020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出生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比出生人口“四连降”更严峻的是,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
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15—49岁)生育的子女数量。
学界通常将总和生育率达到2.1界定为世代更替水平。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总和生育率1.5为“高度敏感的警戒线”,跌落到1.5以下,就有可能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在2018年和2019年的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分别为1.495和1.47,如今还在降低。
如果以少子化的日本作为对比,近年来,日本总生育率维持在1.4左右,高于当前的中国。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认为,1.3不是稳定的生育率,今后还会继续下降。因为这个生育率数据还包含了正在逐步消失的二孩堆积效应。
所谓的堆积效应,是指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此前曾因政策限制而无法实现的二孩生育意愿在短期内集中释放。
堆积效应到底有多少?梁建章分析,可以根据2019年的数据来估算——2019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47,其中一孩生育率0.659,二孩生育率0.664,三孩及以上生育率0.146。
这组数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二孩率高于一孩率。按照常理,没有“一孩”也就不存在“二孩”,所以自然状态下的二孩率必然小于一孩率,实际大约只有一孩率的一半(因为根据调查显示,生一孩的家庭中只有不到一半有意愿生二孩)。
所以面对上述反常数据,可以大致推算出,堆积效应使得近几年的生育率比自然生育率多了0.2—0.3个孩子。这意味着,去除堆积效应后,中国自然生育率只有1.0—1.1(精细的计算要等详细的人口普查数据)。这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与很多欧美发达国家1.6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少了0.5个孩子。就算跟少子化严重的日本相比,也要比他们的1.4还少了0.3个孩子。
因此,梁建章指出,中国的人口形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严峻。
1.3的生育率还没有到底,意味着1200万的年出生人口也不是底。基于这两点,未来中国总人口继续保持正增长就会比较难。
独立人口学者何亚福告诉小巴,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的育龄妇女数量还会继续减少,平均每年减少400多万人至500多万人。如果不能显著提高生育率,“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出生人口仍将逐年下降。
至于我国人口负增长将在什么时候到来,何亚福的预测是2022年左右,因为近几年我国每年死亡人口在1000万左右,只要出生人口低于1000万,人口就会进入负增长。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2021年出生人口估计在1100万,2022年出生人口估计在1000万,而2022年死亡人口将超过1000万。
此前,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到2027年左右,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登顶世界第一。
同时,中国社科院根据联合国“中方案”总和生育率作出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2065年减少到12.48亿,即缩减到1996年的规模。
中国的出生率何以如此之低?原因大家也都明白,高昂的房价和养育成本,是最好的避孕套。
梁建章认为,人口的急剧萎缩,将意味着规模效应和创新能力的持续弱化,进而出现综合国力的衰退。因此,为缓解未来的低生育率危机,中国必须尽快放开限制,并大力鼓励生育。而且仅有放开限制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鼓励生育的政策。
02、中国正在逼近深度老龄化的警戒线该如何应对?
“七普”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中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上升1.35%、下降6.79%、上升5.44%。 少儿人口比重回升是好事,说明生育政策调整有效果。
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按照国际惯例,65岁以上人口达到7%为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达到20%为超级老龄化。
201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8.87%,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这个数据跃升至13.50%,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
老龄化加剧的另一面,是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是中国人口红利的进一步消失。
但得益于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生产力也可以抓一抓,所以“延迟退休”话题频受关注,且已成定局。
如何延迟退休?何亚福认为,针对不同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差异,可以实行弹性退休制。比如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段区间(例如55—65岁或58—68岁),让在职人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养老保险缴纳的时间越长,缴纳的资金越多,退休时可领取的退休金越高。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在接受“北青深一度”媒体采访时指出,经济也要适应劳动力减少的局面,不能还指着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增长经济,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时转型就能够应对劳动力减少的局面,不转型,冲击就会比较大。
此外,翟振武还建议,养老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并按照中国国情设计经济社会的制度和政策。比如日本有长期照料保险,要求40多岁开始交保费,老了以后万一长期卧床,由保险公司来支付所有的照料费用,包括雇人等。而在中国最怕老人住院,一住院,子女就要请假,住个两三年得把家庭拖累到崩溃。
不过,他也表示,老龄化是个严峻课题,要高度重视,但也别悲观绝望。
03、中国“城镇化率”逼近70%房地产发展接近尾声?
“七普”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2020年的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比重上升14.21%。
按照国际规律,城市化率达到70%后,房地产的黄金期就过去了。
以日本为例,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至今持续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早已高度城市化。
那么,中国当前城镇人口占比63.89%究竟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中国有一个特殊之处,看起来中国城镇人口占比63.89%,挺高,即将接近70%。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德科地产频道总编辑刘德科表示,中国拥有城乡二元的户口制度,居住在城镇不意味着落户在城镇,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等于户籍人口城镇化。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户籍人口城镇化仅仅只有45.4%。因此,刘德科认为,中国距离国际上所谓的70%标准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意味着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期还很长。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小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与城镇人口占比(63.89%)两者之间的距离,代表着楼市的需求,以及对价格的影响。因为那些在城市工作却没有户籍的人,就是买房的潜在客户。比如,这几年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楼市十分火热,对应的是这些城市的户籍人口增量非常大。
以上,小巴主要从“七普”数据中的出生率、老龄化、城镇化率三方面做了分析。此外,关于这次的人口普查数据,你最为关注哪些点,欢迎在评论区说说。
作者 | 李梦清 | 当值编辑 |武新月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郑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