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3月15日下午,美军对也门多地展开空袭,致使数十人丧生,且后续几天,美军行动持续不断。然而,美国《大西洋》月刊主编戈德堡于3月24日刊文披露,这一轰炸计划竟提前泄密。原来,11日他被莫名拉进一个Signal群聊,群内成员皆是美国高官,包括万斯等。经证实,他是被误邀请入群,也正因如此,他提前两小时便知晓了美军空袭也门的作战细节,甚至还有他们企图甩锅给拜登政府的相关内容。在我看来,这场看似荒诞不经的“乌龙事件”,实则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地撕开了特朗普政府决策体系的三大隐秘裂痕。
甩锅逻辑:权力游戏的本能反应
面对此次泄密事件,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坚决否认发布作战计划,特朗普也宣称“首次从媒体得知此事”。这般集体急于切割责任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暴露出白宫高层在面对危机时的本能反应——将过错一股脑儿推给“操作失误”或者“临时工”。回想当年“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奥巴马政府迅速将斯诺登定性为叛国者,而此次泄密事件中,低级军官特谢拉同样被迅速逮捕,还被媒体恶意污蔑为“虚荣泄密者”,可真正主导决策的高层链条却被刻意模糊、掩盖。这种甩锅文化,本质上就是特朗普主义中“赢者通吃”思维在官僚体系里的映射:一旦取得成绩,功劳全归高层;一旦出现问题,过错都由底层承担。
利益交换:地缘政治的利益逻辑
从群聊内容中可以清晰洞察到诸多内幕。起初,万斯对美国插手红海事务表示反对,他指出,与欧洲贸易的40%都要借道苏伊士运河相比,美国贸易仅有3%通过该运河,而且一旦介入,还面临油价飙升的风险,难以向美国民众解释。但几分钟后,疑似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用户发出信息,称理解万斯的担忧,同时认为无论局势如何发展,向民众解释都存在困难,因为大众对胡塞武装了解甚少,所以应将关注点聚焦于“拜登失败了”以及“伊朗资助了(胡塞武装)”。并且还提及,若空袭成功恢复航行自由,将向埃及和欧洲表明美国期望得到相应经济回报,这是国家利益的核心要点之一,同时还能重建威慑力,毕竟拜登之前在相关事务上搞砸了。
如此看来,远观美国的诸多行动像是政治博弈,凑近细究却发现满是生意经。从黑海粮食协议的运作,到此次也门空袭的决策,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始终贯穿着“利益置换”的商业思维。泄密文件中提及的“协调72小时内行动”,与其说是严谨的军事机密,不如说是资本流动的倒计时信号。这种将地缘政治完全工具化的操作方式,怎能不让盟友们忧心忡忡?当“美国优先”逐渐演变成“美国唯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原本脆弱的信任基础,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瓦解。
体系崩塌:从信息安全到意识形态
美国高官们使用Signal这种非官方正规渠道讨论空袭也门计划,这一荒诞场景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情报体系深层次的危机。这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存在安全漏洞那么简单,更是意识形态层面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就如同当年斯诺登事件,无情地暴露了美国“监控帝国”的真实本质,此次泄密事件再度有力地证明:美国一贯标榜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不过是维护少数利益集团的工具罢了。当意大利学者断言欧洲已沦为“美帝国边缘的牺牲品”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欧洲在战略自主方面的丧失,更是整个西方价值体系陷入了集体迷茫的困境。
余波与启示
这场泄密事件极有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的“水门时刻”。事件一经曝光,民主党方面迅速抓住把柄,猛烈抨击这一严重失误,称其严重违反美国国家安全和法律,强烈要求国会展开深入调查。这一事件不仅引发外界对特朗普政府决策草率的质疑,更折射出其背后深层次的系统性危机。当白宫动辄以“国家安全”为草率决策辩护,用“美国优先”作掩护进行利益输送,甚至不惜拿“盟友信任”去换取短期利益时,真正受到损害的,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合法性根基。正如当年“五角大楼文件”案给越战神话画上句号,此次事件或许会成为后美国时代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一个帝国的崩塌,往往始于内部的傲慢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