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美国优先”2.0的崛起,正令“弃台论”在美国战略圈死灰复燃。其“交易至上”的战略风格,从拟接管加沙地带,到向乌克兰施压索要矿产,乃至直接与俄罗斯商谈战后秩序,处处可见。其2月28日会见泽连斯基时,更赤裸裸地展现出功利主义的强权逻辑,逼迫泽连斯基“感恩戴德”,直言“你手里没牌”。此番强硬姿态,不仅动摇了盟友对美国承诺的信心,更令人不寒而栗地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美国对台湾的“袖手旁观”。 这种“交易优先”的现实主义,其本质是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动摇和对自身利益的重新考量,也预示着台湾未来面临的战略不确定性空前严峻。
美国战略收缩的历史教训,能否警醒其重蹈覆辙?
“弃台论”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伴随中美建交以来地缘政治的每一次剧烈震荡而反复涌现的幽灵。它潜伏于美中关系的裂缝之中,伺机在战略博弈的关键时刻,借风势而起,成为焦点。
冷战阴云下,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访华,为尼克松1972年的破冰之旅奠定了基础。此举标志着美国战略重心的深刻调整:1979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断交,以《台湾关系法》为框架,维持事实上的支持。 这一策略转变,在当时即引发关于美国“放弃台湾”的争议,清晰地展现出华盛顿在冷战博弈中,为维护与崛起中的中国的战略利益,甘愿付出调整台海战略地位的代价。 这不仅是一次外交策略的转变,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亚太地区的权力格局。
冷战终结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崛起为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格局。 伴随经济融合的深入,美国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侧重经济外交、而非军事对抗的台湾策略声音。然而,即便小布什政府时期对台军售有所加强, “9·11”事件催生的反恐战争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倚重中国合作,维持着“战略模糊”的谨慎姿态,避免与北京直接冲突。这清晰地表明:美国对台海问题的战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动态调整,紧密跟随全球战略重心和中美力量对比的变迁。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近期发表文章《台湾情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并非美国战略支柱》,直接触及美国战略决策层可能正在酝酿的“弃台”选项。文章作者——国防重点研究员卡瓦讷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沃海默——直言,美国需重新审视台湾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避免被卷入一场代价高昂且胜算渺茫的战争。
“弃台论”并非今日之新议题,其渊源可追溯至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战略博弈。早在2011年,时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的肯恩便在《纽约时报》上抛出惊人之语:美国应放弃台湾,以换取中国减免高达1.4万亿美元的债务。其核心论点直指台湾的战略价值日益式微,并预言在经济融合的强大力量下,台湾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融入中国大陆,成为既定事实。
2014年,米尔斯海默在《国家利益》杂志发表的《向台湾说再见》一文,预言了中国崛起对美国战略的冲击,认为美国为避免与中国直接军事对抗,最终将不得不放弃对台湾的防卫承诺。这一观点并非孤例,2021年,格拉瑟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弃台论”, 其论证基础在于对美国东亚安全战略可行性的深刻质疑,并直接呼吁重新评估美国在此区域的安全承诺,为未来可能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台湾对美国战略价值巨大,这一论断的冲击力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重要性被高估的风险同样巨大,甚至可能导致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任何军事力量都无力挽回。 美国战略界“弃台论”的再起,反映出其对台海局势评估的重大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台湾,转向谨慎权衡保台成本与核战风险,力求避免最坏的核冲突结局。
拜登政府的诸多政策与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都让“美国例外论”的信条面临严峻挑战。 “华府”能否依旧主导全球议程,其影响力是否正在消退,这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疑问,而是一个关乎全球权力重心转移的复杂问题,需要深度审视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领域的软硬实力,以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科技竞争等全球性挑战中的表现。 “说再见”言辞或许过于绝对,但华府式霸权的未来,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
美国战略界对上述论述并非全盘接受,质疑声不断。其核心在于对台湾地缘战略意义的重新评估。尽管台湾位于第一岛链,占据西太平洋关键枢纽地位,但这种战略价值正受到挑战。虽然台湾海峡可作为美军第七舰队机动部署的战略通道,有利于其在东南亚地区的行动,并对中国海军舰队构成潜在制约,但这种制约作用在不断演变的军事科技和地缘政治格局下,其有效性和影响范围已备受争议,并非铁板一块。
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重心转移,已不再将台湾视为发展的必要条件。其视野已拓展至南太平洋,积极介入该区域的政治、经济事务,并延伸至深海矿产资源的争夺。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后的战略自信与全球野心。
美国若流露出“弃台”的信号,将是其印太战略的致命一击。此举不仅会瞬间瓦解美国在区域内的威信,更会引发盟友的严重信任危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可能会迅速调整战略,不再依赖美国的“安全伞”,转而寻求更独立、更强力的自卫能力,进而重塑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特别是“五眼联盟”、“四方安全对话”和“澳库斯”等多边安全机制,正面临地缘政治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种变化可能瓦解这些机制的稳定性,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威慑力与防御能力,进而打破地区战略平衡,甚至为中国战略空间的拓展提供可乘之机。美国军方对此必然强烈反弹,因为这不仅关乎其地区战略利益,更关系到其全球战略的全局稳定。
台湾深厚的商用电子产业基础,早已悄然成为其国防自主的坚实后盾。众多看似专注民用科技的企业,实则为台湾精密军事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关键支撑。其在半导体和电子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使其能够制造出如相控阵雷达等尖端军用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甚至得到美军的订单青睐。 这种独特的技术实力,赋予台湾在美战略布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战略价值远超单纯的地理位置。
美国在阿富汗仓促撤军和对乌克兰战争的迟疑应对,已使其盟友承诺的可靠性受到严重质疑。若再放弃台湾,则将是信誉的致命一击,不仅重创其在亚太地区的威信,更可能引发区域安全秩序的崩溃,并为中国扩张势力范围提供绝佳机会。此举的战略风险远超单纯的地区冲突,它将直接削弱美国全球军事行动的自由度,正如近期美国核潜艇因挪威供应商拒绝燃油补给而被迫返航的事件所生动展现的那样:盟友后勤支持的不可靠性,正成为制约美国军事力量投射能力的致命软肋。
台湾必须锻造自身无可比拟的竞争力,成为全球经济与地缘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卡瓦讷和沃海默的论点并非仅仅停留在呼吁美国重新审视台湾战略地位的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地为台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防御蓝图:强化自主防卫能力。此蓝图的核心在于提升国防预算,发展独立的军工体系——涵盖弹药、武器装备以及医疗物资的自主生产能力;延长兵役,改进训练质量;并着重发展不对称作战能力。 这与卡佛利2024年提出的“适度调整防御台湾”战略异曲同工,其根本目标在于牵制中国,使其将战略重心放在台湾,从而分散其挑战美国全球利益的精力。 这种策略,更像是特朗普式交易外交的军事化版本——以加强台湾自卫能力为筹码,换取美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俄乌战争阴影下,华府战略摇摆引发台湾安全困境。尽管肯恩、米尔斯海默等学者提出的“弃台论”观点悲观,却意外促使台湾战略反思,并催生出更具自主性和韧性的新安全路径。 以往对美国安全保障的依赖,在“弃乌联俄”潜在模式的警示下显得岌岌可危。 台湾亟需突破依赖性,构建以自身实力为核心的防卫体系,充分发挥半导体产业优势,深化与国际社会的多元联系,最终确立“不可取代”的战略地位,而非被动等待“救援”。 这不仅是应对“弃台论”的策略调整,更是台湾安全战略的根本性革新。
作者提出的“构建自主韧性防卫体系”以应对大陆的策略,实为治标不治本的幻想,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台湾地缘环境与军事实力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单方面抵抗解放军的军事压力,注定是螳臂当车,无力回天。唯有摒弃“台独”理念,放弃倚外自强、对抗统一的幻想,回归“九二共识”框架,才是保障台湾长治久安的唯一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