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愈发显著,尽管相关部门及医疗机构已采取多种措施试图缓解这一状况,但实际效果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流感季节,儿童急诊量的激增使得儿科医生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事实上,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长期存在。每到流感高发期,儿科医生们往往不堪重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事来分担工作。然而,尽管儿科医师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时起本科儿科学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后需通过住院医生培训或研究生教育才能成为儿科医生。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种种原因,儿科医生的培养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儿科医生数量的严重不足。
同时,医学院中流传着“儿科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待遇低”的观点,这使得许多医学生对儿科望而却步。
2016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重新启动,旨在弥补儿科医师培养的“先天不足”。同时,住院医师规培也向儿科倾斜,医院还鼓励其他科室医生转岗至儿科,以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儿科医生数量确实有所增长。
然而,尽管有所改善,儿科医疗资源配置的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截至2021年,全国儿科执业医师数量增至6万人,但每千名儿童平均仅能分配到78名医师,远低于全国每千人04名医师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儿科医生数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对比其他科室,儿科门急诊量巨大而医师资源严重不足。即便排除流感季等特殊情况,2021年儿科全年门急诊人次仍高达04亿次,这一数字仅次于内科和全科医疗科,意味着每位儿科医师平均每年需接诊2449名病人。尽管医院尽力安排儿科医生提供全天候诊疗,但儿科诊室依然人满为患。在这种庞大的问诊压力下,儿科医生们不得不长时间工作并应对高强度的接诊任务。
儿科医生纷纷离职,工作条件和报酬问题凸显
儿科医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工作量,还有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回报问题。尽管许多老医生坚信“越老越吃香”的道理,但儿科医生却往往在付出巨大努力后,收入却未能相应增长。据相关研究揭示,仅有77%的儿科医生月收入超过一万元,而这个收入水平被视为影响他们工作满意度的关键阈值。
儿科医生的工作场景往往十分繁忙,连喝水的时间都被挤占。若仅从工作量和收入角度看,他们或许能被视为“幸运儿”,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他们经常面临来自家长的责骂、威胁,甚至医闹的困扰。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们往往无法清晰表达病症,从而对儿科医生的“婴语”理解和临床经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稍有不慎,一句不慎之言就可能引发投诉。
此外,许多儿科医生在是否继续留在岗位上这个问题上感到迷茫。据《医疗行业人才发展报告合辑》显示,儿科在医疗机构15个科室中的离职率排名中位列前列。
图源:网易数独
有经验者指出,儿科医生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应对这个职业的种种挑战。尽管国家已推行分级诊疗多年,但家长们仍倾向于将孩子送往大医院,这无形中增加了儿科医生的工作负担。实际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全有能力处理一些儿童常见病,从而减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的压力。然而,由于家长们普遍认为社区医院的诊疗能力不足,即使社区医院设有儿科门诊,他们仍然更倾向于选择大医院,这无疑加剧了儿科医生的工作负担。
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家长们对大医院的迷信情绪也自有其缘由。若家附近的社区医院未能通过检验,那么直接前往大医院排队就医无疑成为他们心中最稳妥、安心的选择。然而,这样的现状对儿科医生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不仅需要应对繁忙的工作,还要在面对家长的强势态度时小心翼翼地把握分寸;当月底工资卡上的金额到账时,他们或许会不禁自问:“这样的坚持究竟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