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是非常重要的一天,除了要送穷鬼,要有很多讲究,总结起来就是:1晚起、2会吃、3要禁、4要做。
在经历了初一、初二的忙碌之后,大年初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休息的机会。初一要早起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走亲访友拜年贺岁。初二要回娘家,与娘家人团聚,同样是热闹非凡、事务繁多。到了初三,人们终于可以放慢脚步,选择安睡迟起。这一习俗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一种顺应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传统文化中,初三被认为是“宜静不宜动” 的日子,晚起安睡能够让人们在热闹的春节氛围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为新的一年积攒充沛的精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中。
吃合子
在北方的许多地区,大年初三吃合子是一项重要的饮食习俗。合子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外形类似于饺子,但比饺子更大。制作合子的时候,将两层面皮中间夹上各种美味的馅料,然后将边缘捏合,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合子的形状圆润饱满,形似元宝,因此有着美好的寓意。民间有“合子往家转” 的说法,“转” 与 “赚”同音,人们相信在初三这一天吃合子,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家庭富足。
吃剩菜
初三又被称为“饿鬼日”,在这一天,民间有不宜外出或宴客的习俗。人们通常会食用年前准备的饭菜,也就是吃剩菜。这一习俗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避免了食物的浪费。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人们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会珍惜每一粒粮食,不随意丢弃剩余的饭菜。另一方面,吃剩菜也表达了人们对粮食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忌拜年
大年初三被称为“赤狗日”。在古代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代表着不吉利。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出门拜年,很容易与人发生口角,引发是非纷争,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新年的运势。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人们大多选择待在家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一禁忌反映了古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希望通过遵循这些传统习俗,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
忌动刀剪
掉福气,破坏家庭的祥和氛围,给新的一年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尽量避免使用刀剪,无论是做饭切菜,还是做针线活,都会选择其他方式替代。这一禁忌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为家庭带来好运和幸福。
忌倒垃圾
在民间,垃圾被看作是 “财气”的象征。大年初三倒垃圾,就意味着将家中的财运和福气倒掉,会影响新一年的运势。因此,人们会将垃圾暂时存放起来,等到初四再进行清理。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家中的财气,让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烧门神纸
初三夜里,人们会举行烧门神纸的活动。在春节前夕,人们会将门神门笺张贴在门上,希望门神能够驱邪避灾,守护家宅平安。到了初三,年节已经过去大半,人们将松柏枝和门神门笺等一并焚烧,这一行为寓意着年节即将结束,新的一年正式开启。同时,人们也通过焚烧门神纸的方式,祈求神灵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庇佑家宅,让一家人平安健康。
送穷鬼
送穷鬼是大年初三的一项重要活动。在这一天,人们会彻底清扫屋内的垃圾和破旧物品,将它们收集起来,拿到外面扔掉。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祭祀仪式,通过念咒语、烧香等方式,将“穷鬼”送出门外。人们相信,这样做能够赶走贫困和晦气,迎来好运和富足。
贴赤口
在一些地区,大年初三还有贴赤口的习俗。人们会在红纸上写 “赤口”二字,然后将其贴于门口。传说这样做可以避免在新的一年里与人发生口舌是非,保佑家庭和睦。贴赤口是人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祈愿,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纷争,让生活更加顺遂。
老鼠娶亲
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为了不打扰老鼠的喜事,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同时,还会在屋角撒上一些米粒、糕点等食物,供老鼠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