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家长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啊,现在的孩子真是“说不得”!批评几句就情绪低落,稍微严厉一点就绝望。想想咱们小时候,那可是鸡毛掸子和皮带伺候着,也没这样啊!
是啊,为啥以前的孩子能揍,现在的不光不能揍,连说几句都不行了?好多大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啊,这并不是说非得揍孩子,只是不明白为啥现在养孩子得这么战战兢兢的。生怕哪种言行不对,就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创伤。
那到底为啥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呢?其实啊,以前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往昔孩童之乐
今昔孩童之差异
回首往昔,孩子们的生活主线围绕着“玩”展开,他们成群结队,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而我们小时候,真正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不过45分钟,作业也极少。
清晨,我们溜溜达达地走向学校,路上若遇见同学,便结伴而行,时间充裕时,还会去好朋友家串门,一同前往学校,一路上,小分队不断壮大。除了上课时需专心听讲,其余时间皆是欢乐的海洋,教室里、楼道里、操场上,处处留下我们嬉戏的身影。
即便偶尔被老师批评,或是不慎摔倒,看着等待的伙伴们,我们总能迅速爬起,拍拍尘土,继续前行。那些憋着的泪水,在疯跑的快乐中瞬间消散。放学铃声一响,便是我们的“解放”时刻,我们慢悠悠地整理书包,与顺路的同学相约一起回家。一路上,花花草草、泥坑水洼,都见证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到家后,写作业也绝非难事,即便还需顺手准备晚饭,我们也能迅速完成,随后便是大把的快乐时光。我们迫不及待地与小伙伴们一起疯跑、玩土,享受着童年的无忧无虑。
然而,如今的孩子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每天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上学路上或是坐在车里,或是坐在电车后座,从家直达学校,放学亦是如此。一路上,他们被念叨最多的便是学习。
学校和家之间的乐趣似乎都被挤压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作业、辅导班、兴趣班,他们几乎没有户外玩耍的时间。即便偶尔能在夹缝中挤出一点时间玩,也受限于场地和种种风险考虑,能玩的花样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还有不少孩子被手机深深吸引,沉迷于虚拟世界。
虽然他们在各种班级中结识了同学,但真正能一起玩耍的“同伴”却寥寥无几。这种孤军奋战的学习方式,与往昔我们成群结队的玩乐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往昔孩童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
与今昔孩童的“自然缺失”
曾经,孩子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他们在广袤的自然中自由奔跑,享受着无尽的快乐与探索。那时的我们,总能与大自然产生奇妙的互动:
春天,我们会在空地上寻找刚刚发芽的小草,用自制的钩子摘取树上的榆钱,即便不一定爱吃,但那份探索的乐趣却让我们乐此不疲。麦收时节,我们可以在麦垛上尽情打滚,或是在房顶上晒麦子时嬉戏玩耍。夏天,我们不愿午睡,总是跑到外面的土路上寻找蛇爬过的痕迹,或是拿着大扫帚去扑捉翩翩起舞的蜻蜓。夜晚,我们则拿着手电筒去地里捉虫子,或是爬树摘桑叶回家养蚕,感受着生命的奇妙与美好。
秋天,丰收的季节更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可以在玉米秸秆上跳跃,享受着如同跳跳床般的快乐。还有那些甜美的瓜果,让我们尝尽了甜头。冬天,我们则会相约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或是在炉子边取暖,烤着自己挖来的花生、红薯,享受着温馨与甜蜜的时光。
一年到头,我们的生活总是忙碌而充实,与大自然的每一次亲密接触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然而,如今的孩子却似乎与大自然渐行渐远。他们的生活轨迹从教室到培训室,从一座楼房走进另一座楼房,活动场地受限,即便是打球也多是在室内进行。
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用来描绘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完全割裂的现象。他推测,“自然缺失症”可能是导致孩子出现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长时间的户外玩耍已被证明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诸多益处。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提升他们的社交和沟通技巧,还能增强他们的独立性、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户外玩耍还能让孩子更好地感知世界,培养他们的深度感知能力。
往昔孩童的酣然入睡
今昔孩童的熬夜苦读
在过去,孩子们的生活节奏似乎更加顺应自然。冬天六点、夏天八点,天色已晚,村里的照明设备匮乏,四处皆是一片漆黑。因此,吃完晚饭后,无事可做,孩子们便早早地上床睡觉。况且,他们白天的活动量极大,能够精神饱满地吃完晚饭已属不易,常常是倒头就睡,一觉便是十来个小时,醒来后精神焕发,活力满满。
然而,如今的孩子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他们常常熬夜至十一二点,各种学习任务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繁重的学业压力让他们难以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育部于2021年3月颁布了“睡眠令”,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长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学生应达到8小时。同时,还通过多种政策措施来保障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同年7月,又出台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数据显示,睡眠令和双减政策实施后,六成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长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然而,尽管如此,小、初、高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仍然仅为7.65小时、7.48小时和6.5小时,显然与理想的睡眠状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现代孩子的困境与改善之道
无论身处哪个年代,棍棒教育始终是不可取的。或许有人疑惑,那些曾经挨过揍的孩子,是否真的没有心理问题?这实在难以断定,因为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过去,很多问题可能并未被充分认识和记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我们目睹现代孩子所面临的困境时,更应竭尽所能,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舒心的成长环境。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确保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睡眠充足、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孩子的大脑才能集中精力去理性思考、控制情绪、有效管理压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2. 提供充足的运动和户外时间
运动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有助于他们学得更快更好。正如《运动改造大脑》一书所言:“更好的体能等于更好的注意力。”运动能让大脑做好准备,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此外,多带孩子在户外奔跑、活动,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记忆力和专注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自然的美好。
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多种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有效手段。通过运动,孩子可以释放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宣泄因激素变化而引起的躁动不安情绪。
3. 家长应适度放松,减少指导、批评和控制
在孩子的生活中,他们是主角,家长不应抢戏。孩子需要主动成长,家长不应管得太细、帮得太多。家长与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陷入权力、对错之争。家长应观察孩子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支持和恰当的帮助,并无条件地信任他们,肯定他们的努力、进步和长处。
4. 为孩子的生活适当留白
家长应适当为孩子的生活留白,让他们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哪怕只是放空一会儿、摆烂一会儿,对孩子来说也是宝贵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留白时间来与自己、朋友相处。一天之中,孩子需要有一段时间脱离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与指导,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让他们自由地与同伴玩耍、聊天、吹牛、互诉衷肠,或进行自由探索和思考人生。
金色童年
人生艰难时刻的温暖支撑
“因为人生是艰难的,所以童年应该是金色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童年的重要性。复旦大学教授在与鲁豫的对谈中,以睿智的目光审视了人生与童年的关系,让我们不禁陷入深思。
的确,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孩子们都渴望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那是一个充满欢笑、无忧无虑的时光,是支撑他们走过人生艰难时刻的宝贵财富。金色的童年,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富足,更在于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呵护。
在金色的童年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他们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培养纯真的友谊和团队协作精神。他们还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习新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需要在学业、兴趣、社交等多个方面取得平衡,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色的童年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竭尽全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金色的童年。因为童年的美好回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支撑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金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