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24年成都全年达“优”天数
2013年—2024年成都全年PM2.5浓度
1月9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4年成都“蓝天报告”,全市空气质量取得新突破,刷新了3项成绩纪录——
自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成都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成都市PM2.5浓度为32微克每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为2013年以来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5天,同比增加10天,其中最高等级“优”的天数大幅增加至113天,为2013年以来最多;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52位,同比提高39位,达到历史最高排名。
解析“成绩单” 10年“蓝”出新高度
2013年起,成都市开始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全市PM2.5浓度呈逐年递减趋势,2024年降至32微克每立方米,下降比例达67%。
随着污染物浓度逐年递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递增。2024年,成都市全年优良天数295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率80.6%,比2013年增加163天。其中最高等级“优”的天数由13天增加至113天,全年占比达30.8%,是2013年以来最高纪录。与此同时,“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景象频现,每年在主城区遥望雪山的天数也超过60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实至名归,城市名片愈加亮丽。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10月、11月全市均为全优良天,且第四季度(10—12月)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均为历史最佳,成都蓝天成绩单更具“含金量”。
再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来看,2024年,成都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52位,达到历史最高排名。综合指数较“十三五”末改善20%,改善幅度居全省15个重点城市首位。
此外,近年来成都市以源头减排为核心,积极推动臭氧和PM2.5协同防控,“十四五”以来NOx和VOCs污染物总量减排均超额完成目标,推动冬季颗粒物污染程度减轻,增强了应对不利地理气象条件的韧性。
梳理“硬举措” 各行各业齐攻坚
优良天数越来越多,PM2.5浓度越来越低,“成都蓝”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这一切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齐攻坚。
移动源是成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深化移动源“小切口”治理,持续释放环境经济效益是成都市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优化车辆结构上,推进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制定新能源中重型商用车推广应用措施,加快推进老旧汽车淘汰更新“三年方案”;强化“油路车”监管,开展“治堵保畅”专项行动,加强占道施工清理整治,大力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维修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加快非核心功能疏解,对绕城高速公路内集中商品交易市场现状开展排查整治,导入新兴业态,降低区域柴油货车通行量。
与此同时,成都加强工业和施工工地治污减排,统筹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实施水泥、石化、平板玻璃等行业深度治理,推动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帮扶提升企业环保绩效等级,2024年全市新增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A、B级及引领性企业90家,累计达273家,新增C级(非最低等级)企业194家,累计达692家,39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先进规上企业占比提升至45%,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工地监管服务,对照绿色标杆工地文明施工技术标准3.0版,推动创建绿色标杆工地1300余个,打造全市首个“近零碳施工工地”。
下一步,成都市将围绕“优良天数306天、PM2.5浓度35.4微克每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在推动空气质量“开好局”、核心区域管控“守好责”、结构优化调整“破好题”等方面多措并举,继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保卫战,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细治理、智慧治理,持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这张名片。(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