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相连,国运所托
大运河是一部书写在
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苏州
一座“最江南”的城市
在这里
大运河纵跨5个区
串联苏州古城
12个江南水乡古镇
6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运河苏州吴中区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运河水长,迤逦穿行
2021年以来
苏州通过建设“运河十景”
把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和合理利用
融会贯通
描绘文化和经济比翼齐飞的
现代版姑苏运河繁华图
跟着运河小编
一起来看看吧
01
吴门望亭
作为大运河苏州段的起点,望亭以亭为名,因河而兴。望亭的名称来自一首诗。南朝大诗人庾信的父亲庾肩吾留下的《乱后行经吴御亭》,开头是:“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 这里的“御亭”有考证说是源于三国时期,为东吴孙坚在此所置。到了唐贞观年间,常州刺史李袭誉依据庾诗直接将“御亭”改成了“望亭”。
御亭/于祥摄比吴门望亭更早引发人们向往的,是望亭一带的长洲苑。春秋时,长洲苑是吴王狩猎的场所。东汉《越绝书》称吴王阖闾全盛时,意气风发,“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旦食于纽山,昼游于胥母,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洲苑”成为后世表达对吴地苏城向往之意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吴门长洲”牌坊/刘洋摄走进望亭运河公园,我们能够看到运河血脉再现。大气古朴的门头、古色古香的砖木建筑、精雕细琢的花窗、错落有致的造景吸引着市民和游人的目光,这里有良渚文化、崧泽文化的相关遗址,又保留了太湖文化、稻作文化的深深印记。而位于沙墩港、被人们称为“水立交”的望亭水利枢纽以及矗立于运河东岸的望亭发电厂,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及电力工业蓬勃发展的见证。
来到“吴门第一镇”望亭,你可以尽情饱览长洲苑的秀丽风光;或在此回望舟船感受历史,体味人生;或是吃一碗这里的稻香饭,咬上一口这里的芙蓉酥,让心情随美味一起停留。
02
浒墅关
浒墅关,原名“虎疁(liú)”,相传因秦始皇时期蹲守虎丘的白虎遁走至此而得名,后因南唐、吴越时期两次避讳改称“浒墅”,宋代又称“许市”。明宣德、景泰年间,在此设立的收取运河往来船只钞税的榷(què)关制度渐趋完善,由户部选派官员出任榷关主事。浒墅关成为江南运河段仅有的两大钞关之一。
浒墅关今貌/伊志明摄其实,明清两朝设的钞关,是当时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由于钞关的设置,从运河往来南北的各式船只无论是过关通行还是沿岸停泊,都极大地促进了浒墅关运河两岸市面的繁华。浒墅关镇是一座千年名镇,跨大运河两岸,向有江南名镇、工业重镇之称。历史上的浒墅关非常繁华,明代前期已是“吴中大镇”。明万历年间,居民已达数千家。到了清代,浒墅关经济愈加繁荣,“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成为江南运河沿岸商品集散地。
清《康熙南巡图》中的浒墅关如今,昔日的大码头已经变身浒墅关历史文化街区,成为苏州新晋网红打卡点。沪宁城际高铁从浒墅关运河西面不远处穿过……“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的荣光依旧绽放。
来到浒墅关,你可以沿着运河步道,登一登曾有“昌阁风桅”景致的文昌阁,走一走新建的极富现代感、与古阁相映成趣的南北双桥,尝一尝浒新街上价格比“网红”糕点便宜不少,但用料、手艺却并不逊色的梅花糕、海棠糕。
03
枫桥夜泊
唐以前,枫桥称“封桥”,官府在此设卡检查过往商旅船只,每晚苏州城的城门关闭后,运河即封航,船舶要在此停泊待旦。千年前的一个夜晚,张继行舟至此,作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这首诗成了苏州城的一张名片。
江枫洲和寒山寺这两处景点都在因运河而兴的枫桥古镇里。依河而建的枫桥镇,自隋唐以来,随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市成镇。宋元之际,枫桥以市肆闻名。至清代,以枫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地。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形容枫桥:商贾骈集,其盛况实在壮观——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漕船交错其间,官船次第而列,一眼望去运河中旌旗飘飘,舟船林云,川流不息,几无虚隙。运河两岸万商云集,市廛鳞次,人流如潮,喧浪盈天,活脱脱一幅“姑苏繁华图”。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20世纪50年代,大运河苏州段实施了枫桥裁弯取直的急湾改造工程,在新、老运河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岛屿——江枫洲。如今,枫桥景区内,一边是水运繁忙的新航道,一幅黄金水道的盛世画卷;另一边是静静的古运河水,河水穿江村桥、枫桥而过,通过上塘河流入苏州古城内,连接着古城的水系。
大运河枫桥段货运船/伊志明摄来枫桥景区,你可以游览古运河,聆听古寺钟声,感受张继“一宿千年”的诗意,你还可以乘苏式画舫,听苏州评弹,品苏州美食,领略充满“江南味道”的美妙时光。
04
虎丘塔
虎丘山素有“吴中第一名胜”“江左丘壑之表”之称。“虎丘”地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在对越国的一场战争中,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兵败身死,被安葬在了海涌山上。下葬三天后,海涌山出现了一只白虎,于是该山被改名为“虎丘”。山上的虎丘塔,是苏州现存的最老且最完整的建筑,也是江南运河沿线最早的建筑遗存、大运河苏州段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堪称苏州古城的“第一代言人”。
虎丘雪景/徐耀祖摄现存虎丘塔兴建于五代末年到北宋初年(959年—961年),这座七级八面、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高47.7米,塔体向北偏东方向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最大倾斜度3°59′,为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下的剑池终年不干,池水清澈。相传剑池下埋葬着吴王阖闾,还有随葬的大批青铜宝剑。那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吴国雄主,带着众多的悬念,留给后世无尽想象。苏东坡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剑池/虎丘景区提供来到虎丘山顶上,您可以观看虎丘塔的造型和倾斜情况;在虎丘上山道西侧海不扬波亭、五十三参东侧平远堂,您可以参加非遗民间手工体验活动,包括剪纸、吹糖人、捏面人、篆刻、缂丝、草木染、手工编织等;在虎丘景区南门入口处、海涌桥西南堍的故事虎丘沉浸式体验馆,您可以通过VR、AR等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互动展陈方式,体验传统游览方式难以呈现的虎丘历史文化内容。
05
平江古巷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
如果你想在苏州寻找“最江南”的风味,平江古巷是必去的“打卡点”。
平江古巷坐落在苏州古城的东北隅。宋代时,苏州称“平江府”,古巷名便起源于此。平江路全长1606米,北接拙政园历史街区,南眺罗汉院双塔。2009年,“苏州平江路”入选全国第一批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古城保护发展的典范。
《平江图》石碑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平江知府李寿明绘平江府平面图,摹刻《平江图》石碑,此图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如今,平江历史街区面积约为116.5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存整体布局与《平江图》基本一致,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城风貌,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平江路双桥/朱宏摄岁月流转,斗转星移,平江路的格局、格调千年不变,而今更在活化保护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来平江路,用脚丈量,用心行走,是件必不可少的事。你可以走进老宅子里开出的咖啡店,点一杯饮料;在中国昆曲博物馆感受古老艺术的非凡魅力;或者在犄角旮旯的小店里品一品松鼠鳜鱼、蟹黄豆腐、糖醋排骨、苏式绿豆汤……秉持“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这里实现了生活、文化、商业、旅游、社区良性互动与和谐相融,繁华的古城和烟火气十足的生活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让你一眼望见千年繁华姑苏。
06
水陆盘门
盘门,古称“蟠门”,因“水陆相半,沿洄屈曲”而改称“盘门”。盘门为苏州古城前身“阖闾大城”八门之一,历史可追溯到春秋后期的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至今已历2500余年。现存的盘门重建于元末至正十一年至至正十六年(1351年—1356年),总占地面积约12800平方米,为全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水陆城门。
鸟瞰盘门/王建男摄行走在盘门,就会发现这座城门结构精巧:陆门、水门相依相偎;陆门瓮城的城门跟主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敌人一旦进入这一区域找不到北的时候,守城士兵将瓮城城门和主城门上的闸门一起放下,敌人就成了瓮中之鳖,不是被消灭就是只能乖乖投降;水门也有两道,不仅水道狭窄,而且城门不高,敌人的大型战船压根无法通过,小股敌人要想通过水门进攻,那就基本只有喂鱼的份了。
盘门三景夜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盘门还与瑞光塔、吴门桥一起,合称“盘门三景”。整个景区中,不仅有盘门这枚国宝,而且还有其他一大批奇珍异宝,比如瑞光塔东面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所题、状元宰辅文震孟书写的《瑞光塔赞碑》等。在这里,你可以登上盘门城墙,观看瓮城、水城门;可以登上瑞光塔,俯瞰整个苏州古城;可以在伍相祠内了解“苏州古城缔造者”伍子胥的事迹;也可以在伍相祠南门南侧“相土尝水”照墙边的河畔乘坐游船观赏美景。
07
横塘驿站
横塘驿站,位于苏州古城外西南距胥门约4000米的胥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据守胥江小岛的最西端,面南背北,三面环水,大运河与胥江从它两侧汇聚又分流,是古代苏州郊外的水陆驿站,亦是大运河沿线为数不多的水陆驿站。
横塘驿站/李政摄过去,横塘驿站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送往迎来的站点。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晚年辞官回到家乡苏州,居住在风光秀丽的石湖,常常要到横塘送别宾客,他说:“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横塘驿站始建时间不明。现在的横塘驿站只剩了一座古驿亭——原来驿站的大门,驿亭四角皆为石柱,南北皆有栅栏门,东西皆为墙并有窗洞,两面墙里共砌有大大小小9块碑刻。现在的驿亭并不孤单,东南面横跨胥江的三孔彩云桥通过堤岸与之连接,两相依傍。
彩云桥雪景/何晓新摄东南面,有唐寅园。驿站左近的唐寅园,内有唐寅墓,在驿站南面的横塘王家村,距离盘门约2千米。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明四家之一。因民间“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而家喻户晓。横塘驿站及彩云桥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值得流连、品鉴。同时,可以往东过西环路,参观唐寅园,拜谒唐寅墓。可以沿大运河往南,去看一看范成大的石湖。也可以往西在晋源桥上看大运河中货运船南来北往,从正南面远眺驿站和彩云桥,这样的美景怎能辜负!
08
石湖五堤
石湖位于苏州古城西南5000米处,原是太湖内湾之一,居上方山东麓,有越来溪贯通南北。这里曾是春秋吴国的王室苑囿,吴国贵族在此游猎、祈祝。吴越争霸时,这里是战场之一。相传,越王勾践从太湖东北开挖越来溪并拓挖石湖以行船、屯兵攻打吴国。后来,石湖因宋范成大筑墅湖畔,孝宗御书赐以“石湖”二字而声名彰显的,之后,士大夫们路过吴地,一定会来石湖看看,石湖逐渐就成为“吴中胜景”。
石湖新貌/蒋琤摄石湖水域面积2.56平方千米,湖面由越堤和石堤分为东石湖、西石湖和南石湖,此外还有吴堤、杨堤和范堤。西面是上方山、吴山、七子山等,山水相依、相映形成秀丽的自然景色。更让人回味的是石湖厚重的历史人文遗迹:越城和吴城遗址、楞伽寺塔、石佛寺、范成大祠、行春桥、越城桥、渔庄、顾野王墓和申时行墓,以及新郭老街、蠡墅古镇等,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到春秋吴越争霸的遗存,再到隋、宋、元、明、清直至民国的古迹,无不引人遐思。石湖五堤联结起自然、历史,山水与人文在这片时空交融,让人流连忘返。
湖景区面积非常大,东西南北都有入口。来到这里,你可以绕湖而行,在山水佳处,观赏美景;也可以在石湖西北岸游览范成大祠、渔庄、楞伽寺塔等历史遗迹;还可以登上湖西的上方山、吴山岭、旺山、七子山等,远眺吴中山水,探访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年四季皆有美景。
09
宝带桥
宝带桥,别名长桥,横卧于大运河苏州段和澹台湖之间,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较早的古桥之一。被乾隆称为“吴中第一桥”。宝带桥是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宝带桥以桥代堤,沟通陆路。53孔设计既有利于太湖洪水宣泄,又保证了运河航道稳定。如同玉带般的长桥横卧在大运河西侧,构成了桥浮于水的独特运河景观。
宝带桥/金燕萍摄宝带桥的建造凝聚了我国古代造桥匠师的聪明才智。宝带桥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的河网区域,表土层松且厚,为防止桥基下沉,宝带桥采用了软地基加固法,尤其是密打的木桩,不仅起到挤密土体的作用,而且与桩本身的桩尖阻力一起,共同承受上部荷载,这种建造方法叫“柔性墩”。河底密密麻麻的木桩顶部安置有基石。安放桥墩,将拱券石的下端嵌在墩上预留的沟槽里,将上部结构的重量传到木桩密布的地基上,这样,桥体在常年的流水冲刷中也依然安然无恙。同时,与柔性墩相互补,宝带桥结合使用了刚性墩的营造手法。将桥从北起的第27个桥墩修建得比其他各墩更结实,以其自重来抵抗来自单向的水平推力,防止一端拱券倒塌,波及另一端的其他各孔。柔性墩与刚性墩相结合的营造体现了古代造桥匠师对结构力学的认识深度,是桥梁史上的杰出范例。
吴中博物馆/吴中博物馆提供来到这里,你可以欣赏美景的同时感慨古人的聪明与智慧,还可以去宝带桥西南侧的吴中博物馆拔地而起,感受苏州这座古城的非凡魅力。
10
平望·四河汇集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北傍苏州城区,西滨太湖,平望位于江南要冲。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平望素有“天光水色,一望皆平”之美誉。
京杭大运河自此向南到钱塘一分为三,与太浦河纵轴交汇,形成了新运河、古运河、太浦河、 塘河,四河汇集的独特禀赋与莺湖八景等绝胜,造就了水运时代“大商巨舶”“百货辏集”的“巨镇”,被阮仪三教授赞为“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传统运河空间尺度保存最好,城镇与运河空间联系最为密切的一座”。
“一望皆平”的平望得益于水,说起平望,绕不开烟波浩渺、水色接天的莺脰湖,这里相传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莺脰湖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被称为“太湖之亚”,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歌咏。颜真卿“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的诗句让安德桥名垂千秋;张志和平望升仙的传说,让莺脰湖扑朔迷离;陆龟蒙养鸭处引起多少人的遐想,陆羽经平望驿让多少人羡慕……
安德桥畔/刘建华摄今天的平望正精心规划、精细打磨,擦亮“平望·四河汇集”名片。如果你来到平望,从安德桥下来,跨入头尾相连的南大街、司前街和南前街,可见码头、粮仓等遗存和诸如“城壕里”“司前街”等古老的地名,感受时光的印记;可以徜徉在村上长漾里,放松心情;还可以到大龙荡一展身手划龙舟,感受快意挥汗的运河乐趣。
作为大运河上“最江南”“最精彩”的一段
大运河苏州段古老而崭新
古老的是历史和文化
崭新的是产业和风貌
新春佳节将至
如果有机会行至苏州
记得来“运河十景”打个卡
感受中国大运河的非凡魅力
资料和图片来源:
陈璇. 苏州运河十景. 古吴轩出版社, 2021.
陈璇. 苏州运河十景故事. 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古吴轩出版社,2024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
视觉中国
整理:李璞
举报/反馈

交汇点客户端

200万获赞 11.9万粉丝
江苏移动媒体第一品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新华报业交汇点客户端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