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到,年味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春节的大门。腊八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如期而至,一登场便将年味儿悠悠地散发开来,唤醒了人们心底对团圆、对新春的热切期盼。它宛如岁月的使者,用独有的仪式感告诉世人:是时候为热热闹闹的新年做准备啦!
腊八节的由来:溯源千年,传承至今
(一)腊祭:远古的祈愿
腊八节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腊祭”。“腊”,在古时意蕴丰富,《隋书・礼仪志》记载:“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又有 “腊者同猎” 之说,指田猎获取禽兽用于祭祖祭神,“腊” 字从 “肉” 旁,便是古人用猎物 “冬祭” 的生动体现;还有 “腊者,逐疫迎春” 之意,饱含着先民们攘除灾祸、迎接新春的美好期许。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就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仪式,人们以此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可溯源至伊耆氏(即神农氏或帝尧)时期,先民们每至年终岁末,便会举行盛大仪式,祭祀祖先百神。那是一场庄重而神圣的感恩盛典,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将打猎获得的禽兽作为祭品,虔诚地摆放在祭台上,感恩神灵护佑一年的收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劳农以休息之”,让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在祖宗社稷之外,腊祭还祭 “五祀”,即 “门、户、中溜、灶、行”,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掌管着家宅安宁、烟火兴旺、出行顺遂,人们奉上祭品,祈愿生活的每一处角落都能得到庇佑。
夏商周三代,这种祭祀分为腊祭和蜡祭两种。腊祭侧重于祭祀祖先和国家社稷,在家族宗庙内举行,祭品为禽兽;蜡祭主要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地点在野外农田,祭品多为农产品。《礼记・郊特牲》中提到 “天子大蜡八”,这里的 “八” 指的是祭祀的八个神祗,包括农业始祖神农氏、主管农业的神后稷、领导百姓农事的农神、田间亭舍道路诸神、猫虎禽兽神、江河堤坝神坊、沟渠神水庸以及昆虫神,先民们以这种方式报答诸神对农业丰收的庇佑之功。秦汉以后,朝廷官方依旧依照先秦旧俗分别举行腊祭和蜡祭,不过民间村社逐渐将二者融合,统一成腊日节,日期起初并不固定,多依据 “五德终始说”,按照王朝所代表的金木水火土 “五德” 来确定。
(二)佛成道节:禅意的交融
时光流转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一位名为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为求解脱众生疾苦之道,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他在雪山修习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米,身体极度虚弱,却仍未寻得真谛。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苦行并非正途,于是接受了牧羊女用杂米和羊奶熬成的奶粥,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结草打坐,并发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坐。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他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就觉行圆满的佛陀,即释迦牟尼佛。
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施粥、效法牧女供佛并普度众生的习俗也随之而来。随着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其影响力日益扩大,腊日节与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逐渐融合,都定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也由此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成为一个兼具感恩、祈福与修行意味的节日。南北朝时期,南朝萧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此时民间腊日固定下来,节俗在传承古老祭祀传统之外,融入佛俗,愈发丰富多彩。
舌尖上的腊八:传统美食,暖身更暖心
(一)腊八粥:八宝齐聚,福运满碗
腊八粥,这道腊八节的 “代言人” 美食,又名 “七宝粥”“五味粥”“大家饭”,不同地区称呼各异,承载的祝福却如出一辙。它汇聚了大米、小米、红豆、绿豆、花生、红枣、莲子等多种食材,每一种食材都蕴含着独特寓意:红枣寓意红红火火,桂圆象征团圆富贵,莲子代表着苦心修行后的幸福甘甜,这些美好的期许在一锅粥里相互交融。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民间传说众多。一说它是为纪念岳飞,当年岳家军在朱仙镇抗金,寒冬腊月,百姓们熬煮 “千家粥” 送去,助将士们饱腹御寒,大胜而归,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后为纪念此事,便有了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还有传说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落难时饥寒交迫,从老鼠洞刨出红豆、大米等杂粮,煮成粥后得以存活,后来他称帝,便把这天定为腊八节,粥也成了腊八粥。虽传说版本不一,但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腊八粥端上桌,阖家围坐,共享这份甜蜜与温馨,仿佛一年的疲惫都被驱散,来年的好兆头尽在这一勺一勺的美味中。
(二)腊八蒜:翡翠碧玉,“蒜” 出年味
在北方,腊八蒜是腊八节不可或缺的独特风味。一进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制作这翠绿诱人的腊八蒜。选料时,紫皮蒜是首选,因其蒜瓣紧实、蒜香浓,腌制后口感爽脆。将蒜剥皮洗净,晾干水分,放入干净的玻璃瓶,倒入米醋,米醋既能赋予蒜独特的酸甜味,又能让蒜更快变绿。密封好后,放置在低温避光处,耐心等待蒜瓣在醋的滋养下慢慢蜕变。
过不了多久,原本洁白的蒜瓣就会变成如翡翠般的碧绿色,此时腊八蒜大功告成。除夕夜,饺子上桌,配上这酸辣开胃的腊八蒜,那滋味别提多美。而且,“蒜” 与 “算” 谐音,古时商家年终算账,腊八蒜也成了提醒结账的微妙暗示,为节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烟火气息。
(三)腊八面:劲道长面,祈愿安康
北方部分地区,腊八面才是腊八节的主角。在陕西关中,腊八一大早,厨房里就热气腾腾,主妇们忙着准备腊八面。面条要手工擀制,粗细均匀,劲道十足,寓意着长长久久、健康顺遂。臊子是腊八面的灵魂,将猪肉、豆腐、胡萝卜、木耳、黄花菜等食材切成丁,入锅炒熟,加入调料,制成鲜香四溢的臊子。
面出锅,浇上一勺滚烫的臊子,再撒上葱花、香菜,一碗色香味俱佳的腊八面就呈现在眼前。一家人围坐,呼噜噜吃下这碗面,浑身暖洋洋,仿佛吃下了一整年的平安健康,对新的一年充满干劲与期待。
(四)腊八豆腐:徽州风味,岁月沉淀
来到安徽黟县,腊八豆腐是当地腊八节的标志性特产。它的制作工序繁杂,需精选上等黄豆,经泡发、磨浆、煮浆、点卤、压制等多道工序,制成豆腐。再将豆腐切成小块,抹上盐、辣椒、五香粉等调料,放在太阳下慢慢晾晒,直至水分蒸发,豆腐变得紧实坚硬,色泽黄润如玉。制成的腊八豆腐可保存数月,吃时切成薄片,或凉拌,或炒菜,或炖肉,无论哪种做法,都有一股独特的豆香在舌尖蔓延,承载着徽州人对传统的坚守,对家乡味道的眷恋,岁月流转,这一口美味始终如初。
腊八习俗:仪式感里的文化密码
(一)祭祀祖先神灵:感恩与敬畏
腊八节清晨,当第一缕曙光洒向大地,祭祀仪式悄然拉开帷幕。在古老的祠堂或家中的供桌前,红烛摇曳,香烟袅袅。长辈们神情庄重,将精心准备的腊八粥、腊八蒜、水果等祭品一一摆好,酒水斟满。全家人依次上前,恭敬地向祖先牌位鞠躬行礼,感恩祖先庇佑家族繁衍昌盛,祈求他们在天之灵继续福佑子孙。
在一些乡村,祭祀仪式更为盛大。村民们齐聚村庙,庙内供奉着各路神灵塑像,杀猪宰羊,献上丰盛祭品。德高望重的老者主祭,念念有词,向神灵汇报一年来村庄的收成、大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无灾无病。孩童们跟在大人身后,虽懵懂却也被这肃穆氛围感染,学着磕头作揖。祭祀完毕,祭品分发给各家各户,人们带着祖先神灵的护佑与期许,开启新一年的生活,这古老仪式如同纽带,将家族、村落凝聚在一起,代代相传。
(二)逐疫迎春:古老仪式的现代回响
腊八节 “逐疫” 习俗源远流长,与古代驱鬼避疫的傩仪式紧密相连。远古时期,医疗匮乏,疫病横行,先民们笃信疫鬼作祟,便以盛大仪式驱之。随着时光流转,这一习俗在部分地区延续,形式不断演变。
在河北某些村落,腊八节当日,青壮年们身着彩衣,头戴面具,扮成钟馗、财神等神祇模样,手持锣鼓、棍棒,挨家挨户 “驱疫”。他们在院子里敲锣打鼓,高声吆喝,寓意吓走邪祟,为主人家带来吉祥安康。主人家则笑脸相迎,送上糖果、花生,感谢祝福。南方一些地方,人们用艾草、菖蒲等草药煮水,洒扫庭院,门窗张贴写有 “祛邪”“迎春” 字样的红纸,以清新药香驱散冬日阴霾,迎接新春生机。如今,虽科技昌明,但这古老逐疫仪式承载的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成为腊八节独特文化印记。
腊八节的意义:传统之光,照进现代生活
腊八节,绝非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从起源的腊祭,到佛教成道节的融入,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是先民智慧与信仰的结晶。腊八粥、腊八蒜等美食,不仅滋养着身体,更慰藉着心灵,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祭祀、逐疫等习俗,蕴含着对祖先的感恩、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平安的祈愿,维系着家族与社会的情感纽带。
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腊八节的传统习俗依然熠熠生辉。它提醒着我们,在忙碌追逐中莫忘根本,珍视亲情,敬畏自然。一家人围坐喝腊八粥,邻里间互赠美食,社区、寺庙施粥送暖,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社会更加和谐。腊八节,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当下,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焕发生机,持续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激励我们带着先辈的期许与祝福,奋勇前行,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2025年俗闹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