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农产品食品谣言频发,包括阳光玫瑰农药超标、砂糖橘致癌、冷冻海鲜用甲醛等,专家辟谣强调科学认知,提醒消费者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农业从业者需加强科普。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在多个场合强调,农产品和食品与民生高度相关,常常成为博眼球、赚流量的工具,在互联网和网红经济的势头下,一些伪科学、伪逻辑成为了散布谣言的工具,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农参综合“科学辟谣”“科普中国”等权威平台信息,整理出农业食品领域十大引发热议的谣言,看看你中招几条?

谣言一:吃1颗阳光玫瑰 = 吃24遍农药

近两年有关阳光玫瑰的种种谣言多次登上热搜榜,农药超标、染色剂、膨大剂、放不坏等言论众说纷纭,引起了消费者的焦虑和恐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一些网络博主声称,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过程要打几十次农药。

真相解读:
果品的农药残留一直是热点话题,也是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首席专家王强表示,“阳光玫瑰葡萄农药残留超标,种植过程要打几十次农药”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在阳光玫瑰葡萄生长周期内,一般使用5-10次农药已经能够保证效果。其次,从种植角度来考虑,阳光玫瑰葡萄的用药时间一般集中在开花期和幼果期,由于开花期、幼果期和收获的间隔期比较长,因此不存在施药间隔期不达标的情况。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二级研究员、江苏省葡萄协会会长陆爱华在接受农参采访时介绍到,阳光玫瑰的种植是按照其相关生产标准进行用药,如果担心买到的葡萄有质量安全问题,可以去相关部门进行检测。他强调,葡萄的病虫害防治原则是“重在防,不在治”,一旦得了病那就很难再恢复质量,所以要“清园控害”,从源头上采用生态防控技术。

谣言二:砂糖橘能促进癌细胞生长

微博上流传,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一项研究发现膳食果糖会在肝脏里代谢转化成肿瘤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会促进肿瘤的生长,水果里的果糖在滋养癌细胞。并说,现在种植的砂糖橘是打了一种农药叫脱酸剂,可以抑制柠檬酸的合成,还有催熟的作用,脱酸剂含有大量如铅、砷等具有毒性的重金属。

真相解读:

农视网发文称,消息中提到的《nature》论文确实存在,但是它完全歪曲了论文的原意,并且夸大了砂糖橘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研究是一个动物实验,是用已经得了癌症的小鼠来做的,小鼠喂的是高果糖浆,结果发现,这些小鼠的肿瘤长得更快了。论文结论是肿瘤细胞不能直接利用果糖,因为肿瘤细胞没有表达KHK-C (果糖代谢的关键酶),但是肝脏代谢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血磷脂酰胆碱LPC),这些产物能够被肿瘤细胞吸收利用,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所以,果糖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可是,这个研究中根本没有提到砂糖橘或者其他水果,砂糖橘完全是作者自己的歪曲演绎。它是这样演绎的——“因为高果糖浆中有大量果糖,砂糖橘也含有果糖,因此砂糖橘致癌,不能吃”。

文章还指出,没有任何调查数据和证据,就直接臆测所有砂糖橘都使用了含大量重金属农药的夸大法,在谣言里很常见。在柑橘树上喷施“甜蜜素”“脱酸剂”“去酸增甜剂”等一类的“三无产品”做法,虽果实能够达到降低酸度的目的,但重金属超标严重,会导致果树“中毒”。因此,这并不是正常优化水果的方法,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手段,大家不用对正规的做法担惊受怕。

谣言三:冷冻海鲜营养差且都用甲醛保鲜,不能吃

网上传言,冷冻水产品不能吃,因为它们普遍甲醛含量很高,一些厂家和商贩还会用甲醛浸泡鱿鱼、虾仁等水发水产品,来达到防腐、保鲜作用。
真相解读:

“抚宁区委网信办”公众号科普称,这完全是误解。现在的冷冻海鲜几乎都是采用速冻技术,能快速地把食物温度降低到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通常在零下18℃以下),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营养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温度低,细胞活动基本都停止了,微生物的活动也受到了极大限制,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过,冷冻海鲜长时间冷冻会逐渐失水,可能口感会稍微差一些。

还有人担心,冷冻海鲜会用甲醛来保鲜,这也是多余的。低温冷冻本身就可以很好地保鲜了,没有必要用甲醛。一些检测发现海鲜等水产品中会有甲醛,其实是它自身产生的。海鲜含有的氧化三甲胺可以分解成甲醛,海水动物体内含有甲醛是正常现象。而且冷冻海鲜中整体的甲醛含量非常低,不会给健康带来危害,正规品牌的冷冻海鲜,可以放心吃。

谣言四:蜂王浆中含有大量雌激素,吃了会得乳腺癌

蜂王浆是公认的一种纯天然营养保健品,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有传言称“蜂王浆中含有大量雌激素,吃了会得乳腺癌”。
真相解读:

农业农村部官网发文称,研究表明,蜂王浆中几乎不含雌激素。虽然在少数蜂王浆样品中检出痕量的雌激素,但含量极低,88.5%的样品中雌激素含量低于1.0μg/kg,远远低于日常消费的食品中雌激素含量。所以,传言中对蜂王浆中含有雌激素的随意夸大是违背科学的。

此外,一个成年人(体重60kg)每天食用3kg蜂王浆,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实际上蜂王浆的每日推荐剂量仅为10~15g,远低于每日允许摄入量的蜂王浆食用量。可见,通过服用蜂王浆摄入的雌激素含量微乎其微。同时,江苏省疾控中心的长期调查结果显示,服用蜂王浆并不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与乳腺癌的发病率没有任何相关性,因此,大家尽可以放心食用。

谣言五:南京等地大米检测出重金属“镉”超标、牛肉检测出兽药“恩诺沙星”超标288倍

今年10月以来,陆续有自媒体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发视频称,杭州、上海、南京、重庆、安徽、湖北等地大米被检测出重金属“镉”超标,多地牛肉被检测出兽药“恩诺沙星”超标288倍,并声称二者均系“一级致癌物”,炒作“先投毒,再治病”。
真相解读:

“南京网络辟谣”公众号称,针对提及南京的相关情况,经向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实,市场监管部门一直以来持续对大米等大宗消费品开展抽检,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测镉、铅、无机砷等项目。2023年全市抽检大米2177批次,2024年以来抽检1620批次,均未发现不合格情形;今年以来,对屠宰场和流通环节牛肉的抽检全部合格。上述两则网络传言均不实。

谣言六:常吃烤红薯会致癌
现在正是吃红薯的季节,网上有传言说:“烤红薯虽然好吃,但是会致癌!”

真相解读:

“科学辟谣”公众号称,烤红薯之所以被认为会致癌,主要是因为烤属于高温烹调,一般温度可达到 160~170℃,微波烤的温度可达160~180℃,电烤的温度可达225~240℃,炭火烤的温度可高达350℃。在加热温度高于 120℃ 的条件下烹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高淀粉食物,就会促进丙烯酰胺的生成,它属于致癌物的一种。

实际上,虽然丙烯酰胺是致癌物,但它属于 2A 类致癌物,对动物致癌的证据比较明确,但对人致癌的证据有限,只是可能会致癌,并非吃了就会致癌,算是潜在致癌物。像我们平时吃的红肉比如猪牛羊肉也都属于 2A 类致癌物,吃这些肉我们都能保持平常心,对待丙烯酰胺也平常心就好。

并且,有研究人员对市售的烤红薯进行了丙烯酰胺含量的检测,结果发现:仅在烤红薯的外皮含有少量丙烯酰胺,而红薯肉中几乎未检出任何丙烯酰胺。

谣言七:车厘子“双胞胎”畸形是农药所致

我们买到的车厘子,有时会出现“双胞胎”现象,即一根果柄上有两个果实合生,有时双果上边还有个更小的“宝宝”。很多人认为这是打农药的结果,不敢吃。

真相解读:

北京科技报社发文称,车厘子畸形果的发生率与上一年的高温天气紧密相关,并不是打农药造成的。
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畸形果是车厘子花芽分化过程中出现多雌蕊导致的。研究表明,车厘子在花芽分化期(特别是萼片和花瓣的分化期)如遇到30℃以上的高温,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第二年畸形果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连体双果的出现比例也会更高。然而在这一时段(7月上中旬),我国温暖地区的温度常超过30℃,这样的高温环境极易导致双雌蕊甚至是多雌蕊的形成。

谣言八:橘子喷过保鲜剂后有害健康,不能吃

每年冬天砂糖橘等柑橘类水果都非常火爆。有传言说,橘子上喷的保鲜剂属于农药,因此喷洒或浸泡过保鲜剂的橘子有毒,吃了有害健康。
真相解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宋弋表示,柑橘类水果上市前用化学保鲜剂浸泡,主要是为了防治柑橘采后病害以及进行保鲜储存。目前,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认证的柑橘保鲜化学药剂都是低毒微毒的,只要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规定使用,不会危害健康。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行业标准NY/T1189—2017《 柑橘储藏》中对柑橘防腐保鲜进行了明确规定:柑橘果实抵运采收处理厂后应24小时内使用规定的清洗剂或防腐保鲜剂处理;清洗剂和防腐保鲜剂皆应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杀菌剂、保鲜剂或食品添加剂等,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谣言九: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催出来的

现在市场上的水果种类非常丰富,很多国外品种在市场上也经常能买到,其中不乏有大量的无籽水果。有流言声称,无籽葡萄、无籽西瓜是用避孕药催出来的。

真相解读:
“科普中国”公众号发文称,无籽葡萄跟避孕药毫无关系,避孕药和植物激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异很大,并且识别机制也各不相同,给植物使用人用避孕药是无效的。

目前无籽水果的常见培育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通过杂交;第二种是利用植物激素处理;第三种是通过寻找植物自身产生的种子不育但又能够产生植物激素的突变个体来生产无籽水果。无籽葡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无籽水果的典型例子,其中第二种方式中使用的植物激素通常为赤霉素,这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激素,即便被人食用,也很快会随人体代谢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会产出不良作用。

谣言十:“顶花带刺”的黄瓜打了雌激素,儿童吃了会早熟
买黄瓜,人们喜欢挑顶花带刺的,认为这是新鲜的标志,但是网上也常有流言说那些头顶小黄花、外形直溜溜的黄瓜都打了激素,常吃对人体不好,儿童吃了会早熟。

真相解读: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瓜顶花带刺,身材笔直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现代科技的结果。
阮光锋解释说,黄瓜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植物。一般来说,黄瓜的花完成传粉、授粉后,有时不马上脱落,而是等果实再生长一段时间后才脱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顶花”是否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判断黄瓜嫩与老的标志。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人们为防止幼小的果实脱落,有时会在黄瓜的果柄部位涂抹防落素——一种名为对氯苯氧乙酸的外源性植物激素。这种植物激素如果不小心抹到花朵上,就会使花朵更紧密地黏附在黄瓜顶端,或者干脆不脱落了。后来,种植者发现这样的黄瓜反而更受消费者的青睐,于是,用防落素处理黄瓜花,成了一些黄瓜种植的标准程序。就安全性而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效”只是针对目标植物,不会作用于人体。同时,因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只需微量就能达到效果,所以果实残留量微乎其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网络上关于农食产品的流言屡禁不止,且总有人会相信,这正是抓住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如何避免谣言四传?一方面,对于农业从业者而言,要做好农业科普,高举农业科技的大旗,用多元传播的手段广泛影响消费者的认知,从而将品牌的科技透明化、合理化、特色化。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学会尊重科技成果,“不做科技黑,代言黑科技”,做理性消费者。

最后提醒大家,网络信息众多,大家要擦亮眼睛,不要跟风转发真假不明的信息。
举报/反馈

农参号

7671获赞 4009粉丝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