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强迫症的人在修剪脚趾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小脚趾甲分成了两瓣,会忍不住揪掉,那种感觉简直是痛彻心扉,可是最后还是会长出来,苦恼不已。
在医学上,小脚趾甲分瓣这种现象被称为“瓣状甲”或者“小脚趾复形”。
小脚趾甲分瓣这一特征并非人人都有,却也十分普遍,在我国人群中,有高达60%的人有“瓣状甲”。好端端的小脚趾甲裂成了两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于瓣状甲的由来,民间众说纷纭,广为流传的主要有两个版本,都与明朝初期山西一带的移民有关,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传说的历史背景。
据传元朝末年,中华大地上战乱不断,再加上水、旱、蝗灾、鼠疫等天灾不断,中原腹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凉景象。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深知“得中原者得天下,失中原者失天下”的道理,于是想尽办法改变中原腹地一带千里荒无人烟的状况。而山西人丁兴旺,人口相对密集,便下令将山西人口迁徙到中原的山东、河南、和河北等地垦荒。
传说一:瓣状甲是纯种汉族人的标志?
俗话说:“亲人难别,故土难离”,但迫于压力,山西一带的古代汉族人民不得不走上移民的道路。
流传有一种说法,从山西迁离的老乡们为了方便今后认祖归宗,都在小脚趾的趾甲上砍上一刀,凡是小趾甲分瓣的人都是亲人。
如此一来,瓣状甲被认为是汉族人血统的标志。传说中认为小脚趾甲裂成两瓣的人,是纯种汉族人的子孙后代。
传说二:小脚趾分瓣的人,是山西大槐树下的孩子?
相比于前面一个传说,这一个颇具故事性。
据传由于老百姓们不愿背井离乡,移民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官兵们便想出一个法子,张贴了一个告示:“凡不愿迁移者,限令三日内到洪洞县的大槐树集合,领取免迁证;愿迁者可在家等候”。
短短三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集中在大槐树下,结果却被官兵团团围住,告知乡亲们:“皇上有令,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
这时候乡民们才意识到上了官兵的“当”了,可是已为时已晚,不得不服从安排踏上了移民的道路。
官兵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用刀子在每个移民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因此,在民间有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凡是小脚趾甲分瓣的人,便是山西移民的后裔,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孩子。
甚至有相关的民谣流传:“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还有这样一句谚语:“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相信大多数人看了以上两个传说,都会冒出一个想法:连600多年前一刀所致的伤口都能遗传,这不是违背了人类遗传学最基本原理了吗?
确实,而且将瓣状甲这种特征与民族血统纯正与否联系到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毫无说服力。
根据传说,瓣状甲出现与明朝初期山西大移民息息相关。然而,有学者研究得出,自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契丹、蒙古等族)就已经不断兴起,在战争、杂居、文化交流等影响下,不断进行着民族融合、联姻等。
因此,在山西进行移民之前,种群中除了汉族人,就已经包含有其他少数民族。即使父系祖先可以追溯到“纯正”的汉族血统,母系的来源也可能是其他少数民族的,根本就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之说。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山西一带确实有过大规模移民,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也被列为了山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也会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大槐树下“寻根祭祖”,一代代华夏子孙将大槐树作为故乡的象征、民族的根。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知道,瓣状甲其实是一种可遗传的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性状,根据类型划分,可分为清晰型、融合型、退化型三种。
复旦大学赫卫国、边建超教授等人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瓣状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都有可能被遗传,但是有年龄差异。
有的人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出现,有的人在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显现,大部分人在5岁左右就可以明显看到小脚趾甲分瓣的情况。
瓣状甲的遗传是显性遗传,如果一个人的小趾甲分瓣,其父亲或母亲至少有一人一定存在瓣状甲,有可能是一只脚有,也有可能是两只脚都有。
瓣状甲并不能作为某个种族的标志,少数民族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的小趾甲分瓣,汉族人群相对来说较为普遍。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古代华夏民族的一个生理特征,由于长期劳作脚趾产生摩擦使基因发生了改变。
复旦大学的研究学者们以山西洪洞县为起点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瓣状甲出现的频率以山西为起点向东南方向递减,可能也与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有关。
其实,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也是人在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多余的基因突变,并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质,例如智齿、盲肠。
小脚趾分瓣虽然对健康没什么严重威胁,但是会让人略感到不适,平时生活中大家多注意勤修剪。
话说大家的小脚趾甲是“瓣状甲”吗?是的话,你属于哪个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