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造假窝点多渠道销售假冒伪劣机油的现象。这种机油经检测,各项主要指标都达不到国家标准,使用后可能导致汽车发动机严重故障甚至报废。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车辆维修使用后的废旧机油桶和废机油,经常被一些个人高价回收,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在云南省玉溪市的一家大型汽车修理厂,一辆更换机油后出现故障的汽车的发动机被拆解,技术负责人发现机油产生的磨损过大,导致整个发动机报废。
汽修厂技术负责人介绍,他们发现不少出现烧机油现象的车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不久前更换过机油,有的车辆更换机油之后,甚至出现发动机拉缸的严重故障。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导致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机油有的来自汽车修理厂,有的则是车主从电商平台购买,其中不乏标称为知名品牌的机油。
云南玉溪市某修理厂技术负责人:这个机油没有任何润滑黏度,所以我们判定使用了劣质机油。
根据汽修厂技术负责人提供的线索,记者对电商平台知名品牌机油销售情况进行调查。记者注意到,同一品牌同一规格机油价格相差悬殊。以这款4升的某品牌机油为例,价格从100元左右到400元不等。其中这款折后价为123.96元机油,店家声称他们销售的品牌机油有正品保证,支持验货,质量有保障。
除了电商平台,汽修厂也是机油的主要销售渠道。记者随后又对近10家汽修厂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机油进货渠道多种多样。有上门推销的,也有从汽配城采购的,还有的从电商平台直接购买,但大部分没有进货台账和发票。
记者随后请云南省玉溪市公安局江川分局协助调查,随机抽取了多家汽修厂和网店的多款知名品牌机油进行送检。经检测,这些标称为知名品牌的机油,多项指标均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其中核心指标低温动力黏度、运动黏度和倾点都严重不达标。
专家指出,汽车长期使用这样的劣质机油,发动机很容易出现拉缸的严重故障,甚至报废。
机油是假的 机油桶是真的?
记者注意到,这些标称为知名品牌的机油,油桶上都有防伪码。据了解,防伪码是一种独特的身份识别码,印在机油产品的外包装上,具有唯一性和可追溯性。但是记者发现,这些检测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所谓知名品牌机油,扫码之后,验证页面显示的信息,却和正品高度一致。
记者随后又对其他品牌的几款机油进行防伪码查验,发现每一桶机油都显示为正品,也就是说,这些机油桶的防伪码是真的。机油桶是真的,为什么里面的机油却不符合国家标准呢?记者随后把这些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油,分别寄给所属品牌的官方机构鉴定真伪。经鉴定,这些所谓的知名品牌机油,机油桶虽然是真的,但是里面却罐装了劣质机油。在多家品牌官方机构的配合下,记者和执法人员调查发现,有53家汽修厂和2家网店销售假冒知名品牌机油。
明明是假冒品牌机油,但防伪码扫码显示却显示为正品,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车主更换机油后,一般不会带走废油桶,大部分都是由汽修厂收集。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废机油桶属于危险废物,必须交由具备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处置。在广东茂名电白区一家大型汽车保养连锁店记者看到,仓库里堆满了更换下来的废机油桶,各种知名品牌应有尽有。
这些废机油桶摆放得十分整齐,标签看上去和新的一样。这名工作人员透露,这些油桶不是按斤卖,而是按个卖,“大的15块钱一个,小的5块钱一个。”
这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市场热销的机油品牌,其中某几种型号的废机油桶,一直有人在高价收购。他们的废机油桶就是由一个微信名叫小车的商贩收购的。记者随后微信语音联系了这名收购废机油桶的商贩。
这名商贩介绍,他专门收购知名品牌各种型号的废机油桶,收购区域包括茂名市各个县区。当询问收购废机油桶有何用途时,这名商贩删除了记者的微信。
业内人士透露,商贩收购废机油桶后,一般是加价卖给了假机油生产窝点。这些回收来的原厂油桶,灌装上来路不明的机油,又以正品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某汽修厂工作人员:他们把这个高价收回去了,然后回去再一加油,盖一封,你找不到是真的假的。
使用回收的原厂机油桶灌装,消费者查验防伪码,看到的当然是正品机油信息。业内人士透露,用原厂油桶做假机油,就能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
回收废机油的商贩,没有资质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除了有人高价回收废油桶,还有人高价回收废机油、废液压油等,这些汽车保养更换下来的废油,行业内统称为“废机油”。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废机油属于危险废物:
必须交由具备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收集处置;
必须使用危险废物标识的特种车辆收集运输;
填写保存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记录从产生单位—运输单位—接收单位的全过程信息。
记者在茂名市电白区调查时发现,这辆收集废机油的运输车就是一辆普通的厢式货车。
根据相关要求,废机油必须交由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置,也就是说,个人不能从事废机油的收集处置工作。据了解,这辆厢式货车的车主,个人从事收购运输废机油多年,根本没有相关资质。
记者调查发现,茂名当地从事收购废机油的商贩不在少数。他们收购一桶200升的废机油,价格在700元左右,比有资质企业高200元以上。
这家汽车保养店是专业机油更换平台,每天产生的废机油量是普通汽修厂的几十倍。但记者调查发现,前来收购废机油的同样是没有任何资质的商贩,也没有按要求填写和保存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经过对茂名市30多家汽车保养店和修理厂半个月的蹲点跟踪调查,记者发现,大部分前来收购废机油的是普通厢式货车。
记者随机选取了部分运输废机油的车辆进行跟踪调查,试图摸清废机油的最终去向。在茂名市电白区的一栋普通住宅,记者找到了一个商贩临时存放废机油的仓库。光线黑暗的仓库里,摆放着几十个大桶,大桶里存放着商贩近期回收来的废机油。见到陌生人进入,废机油商贩迅速躲了起来。商贩的家人称,他们已经不回收废机油了。
商贩的家人非常警惕,对废机油的去向闭口不谈。按规定,废机油加工必须获得省级环保部门经营许可,对再生设备和生产工艺有严格要求,能达到标准的企业并不多。
记者了解到,整个电白区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通过环评,获得回收废机油的相关资质。整个茂名市,也只有茂南区一家企业有回收废机油的资质,其他的本地企业和个人,都不具备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却也在回收废机油。
记者:我看现在好多也都没有证,他也在收。
茂名市茂南区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他没给人家抓到,就好说一点。
记者:这个不是归你们管吗?
茂名市茂南区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归我们管,都分片区的,前两年我们抓到一个。
茂名市茂南区生态环境局的这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一直对废机油非法回收行为严厉打击,前两年还抓到一个外省籍的商贩。但是记者在当地调查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发现仍然有多名无资质的商贩在回收废机油。
按规定,废机油必须由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许可的有资质企业进行处置提炼,将其转化成汽油或柴油。这些没有资质的商贩非法高价回收的废机油,流向哪里,如何处置,又加工成了什么?
售卖废机油的汽修厂:价高者得
废油桶、废机油都属于《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的危险废物,无证经营将面临严厉处罚甚至判刑,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查发现,仍有不法商贩在铤而走险,高价回收废油桶、废机油。有的负责回收,有的负责旧桶装旧油,还有的负责把假冒伪劣机油卖给消费者。
在广西南宁市最大的汽修厂一条街,大大小小的汽修厂有上百家。记者发现,在这里从事回收废机油的也大都是没有资质的商贩。
广西南宁市某汽修厂工作人员:不要紧的,卖给谁没有关系,反正你抽走给钱就得了,还有要什么资质。
这名销售人员介绍,当地监管部门也曾多次查处非法收购废机油的行为,但很多汽修厂依然对收购者给出的高价难以拒绝,在没有核实收购者资质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将废机油随意售卖。
广西南宁市某汽修厂工作人员:价高者得,就是这样子,你给高点我们就卖,基本上是这样的,卖哪家都是一样的,没有固定的人过来收。
除了线下渠道,社交平台也有人在回收废机油废油桶。在某搜索网站输入“回收废机油废油桶”相关关键词后,记者发现,各地都有不少上门回收废机油的账号。
这些账号不仅有业务的相关视频,还在发布的作品上留下相关联系方式。名为“杭州地区正规资质回收各种废油各种危废”的账号运营者告诉记者,他们掌控着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从回收废机油开始,将其进行加工提炼,制作成假机油等,买家想要什么品牌机油桶他们都可以提供。
这些所谓的品牌机油一般是经过简单过滤并沉淀后滤出的基础油,一桶200L价格为1000元左右。
调查发现,围绕着汽车维修行业,确实存在一条假冒机油黑色产业链:
无证商贩非法收集、收购废油桶废机油,违规运输非法储存、再加价转卖给所谓的生产者;
以小作坊为主的生产者简单过滤,用原厂油桶灌装假机油,最后以正品的价格在电商平台和线下场所销售,最终卖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每年产生的八成废机油不知去向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汽车废机油超过100万吨,正规企业回收率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80%左右的废机油不知去向。
针对废油桶废机油的回收乱象,各地监管部门加大了打击查处的力度。今年8月,广东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大岭山分局查处一非法收集废机油窝点,查处废机油超过120吨。
近年来,北京、天津、河北、云南等地也曾查处过多起非法处置废机油案,但废油桶废机油回收乱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根治。
广东省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理事 刘清笑:正规公司处理工艺和污染环境防治设施,要符合国家标准成本很高,因此回收废机油的价格比无资质的个人一般要低300块钱一吨,对于很多汽修厂来说是价高者得,有些不法黑作坊甚至会回收废机油进行简单的过滤和勾兑,做成劣质润滑油和燃料油出售,从中牟取暴利。
废油桶废机油回收乱象由来已久,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不断细化,但仍有一些不法商贩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家一家汽修厂去收购,这种违法行为多年未被查处,不禁让人质疑,我们的监管是否存在疏漏之处?作为危险废物,每一个废油桶、每一滴废机油,都关乎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杜绝废油桶废机油重新流入市场,需要多方携手、严密监管、严格执法,斩断坑害消费者的不法利益链条。
制片人丨绽晓棠
记者丨郑丕贤 张延 韩栋 张忻珏 李振华 李玉敏
摄像丨刘英杰 韦运祺
责编丨毕德辉 邢颖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