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服务站、城中村“生命线”、出租屋“十件套”……走进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村,村口的应急文化口袋公园向过往市民宣传应急救援知识,消防安全“生命线”守护着村民的生命安全,最小应急单元频道一呼百应。这是广州探索和推进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的生动案例。
街道作为最基层的属地单位,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也是应急处突的“最先一米”。记者了解到,广州聚焦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应急指挥机制,率先探索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努力实现以最小的应急圈层守护最大的平安保障,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2024年6月开始,广州市应急委在充分调研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选取白云区三元里街、天河区沙东街、花都区花东镇、黄埔区夏港街、增城区派潭镇为试点镇街,组织开展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
何为最小应急响应圈?据介绍,最小应急响应圈包括三个圈层:第一层为“1-3-5”分钟自救圈,实现灾害事故发生后1分钟内岗位人员自救、3分钟内互救、5分钟内事发单位或应急网格施救;第二层为10分钟增援圈,灾害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镇街应急救援力量响应;第三层为20分钟专业救援圈,事发后20分钟内消防救援队伍及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响应。
在市应急管理局指导下,白云区应急管理局在健全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基础上,组建最小应急圈工作专班,会同三元里街建立健全最小应急圈工作机制,探索实践具有示范意义的“大应急、大安全、大整合”工作格局。
“今年以来,辖内发生32起消防火警全部由最小应急响应圈第一时间就近处置,区级救援力量到场仍需后续处置的仅1起、占比不足3%、同比下降600%。”三元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试点单位,三元里街依托13个社区和13个微型消防站,整合全街191个最小应急单元和4302名群防群治力量,建立最小应急响应圈救援体系,通过一个对讲频道就能够“一呼百应”,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事发单位响应、10分钟街道力量响应、20分钟区级综合救援队响应。
同时,推行应急队伍和消防队伍的“三共”(共训、共战、共享)机制,激活属地所有力量,大大提升街道自救能力,能够在事故灾难刚露头时就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试点镇街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以点带面,破解基层应急力量分散,指挥调度不畅,自救能力不足的问题,初步实现突发事件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试点镇街认真落实、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强化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场所保障、信息化保障,完善镇街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落实全市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救援队伍共战、共训、共享机制,制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在总结试点镇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州正全面推进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持续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广州智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作林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穗应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