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深夜,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市场关切,表示将依法平稳推进退市监管,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亮明最新态度。
今年4月,“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截至目前,今年A股已有52家上市公司实施退市,数量为历年新高。专业人士表示,随着“有进有出”的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
面值退市占比七成以上
1月16日,老牌风电企业*ST华仪摘牌退市,成为今年A股退市第一股。步其后尘,昔日千亿房企*ST泛海、“鞋王”ST贵人也相继黯然离场。10月17日,上市25年的老牌客车企业*ST亚星主动退市,成为最新一家挥别A股的上市公司。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2024年A股已有52家企业退市。这一数字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47家,数量为历年来最高。梳理今年的退市企业名单发现,有不少是当年的明星上市公司,为很多人熟知。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其中明确,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
新规设置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交易类四类退市情形。在目前52家退市企业里,有40家属于“股价低于面值”的交易类退市,即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占比近77%。
面值退市成为退市主流,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市场价值评估不良、流动性不足和投资者信心缺失。股价是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一种反映。当一家公司基本面出现问题时,如盈利能力下降、债务负担加重或行业竞争加剧等,其股价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下跌至面值以下。如果股民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可能会选择抛售所持股份以规避潜在损失,进而造成股价进一步下挫。
新规加速净化市场环境
退市曾是A股的“顽疾”。市场“只进不出”,每年退市企业数量仅为个位数。但近年来,这一状况已在明显改善。回顾今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创历年最高。田利辉表示,这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数据传递出监管力度加大、市场机制优化和投资者保护意识增强的三大信号。
退市强监管正在加速净化市场环境。显而易见,退市不仅有助于清除那些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还能有效防止“僵尸企业”占用宝贵的市场资源。那些不满足持续经营能力和信息披露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这有助于保持市场的健康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这也让市场参与者意识到,只有真正具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足,而那些长期亏损或存在重大违规行为的公司,将难以继续维持其上市地位。
“退市制度改革深化,正让市场对低质量资产的认知逐渐清晰。”田利辉认为,由此带来的新变化是,市场对“炒小、炒差、炒壳”的态度显著转变,而绩优股逐渐获得资金的更多青睐。股民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那些基本面薄弱、缺乏成长性的标的,从而加速它们被边缘化的进程。
退市监管将依法平稳推进
退市关乎投资者的利益,牵动着市场神经。今年4月、6月,证监会就曾两度通过答记者问回应市场关切的退市问题。近日网上流传36家公司将被退市等报道,引发市场热议。当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王利再度发声,对退市问题予以澄清。
退市新规对四类退市情形分别明确了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具体标准,今年上半年修订时也已经分类设置了过渡期。王利表示,上市公司股票是否可能被退市或者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需要综合公司具体情况作出研判分析,仅凭是否被监管问询、业绩下滑等个别财务指标进行简单对照既不符合退市规则,也容易误导投资者。
比如,对财务类退市指标、内控非标审计意见退市指标,退市新规均以2024年度作为首个起算年度。设置缓冲期正是为了稳定市场预期。
证监会方面介绍,相关媒体报道将会退市的36家退市风险警示(*ST)公司,有不少正在或者已通过改善经营、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化解退市风险。相关媒体报道的66家可能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被实施*ST的公司,并不意味着都会退市,这些公司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化解退市风险。
ST是指其他风险警示,与*ST不同,主要是为了提示投资者关注公司规范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风险,王利表示,公司并不会因此直接退市,整改合格后就可以申请撤销ST。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