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驶入深度融合发展的快车道,网络文学如何打造文学精品、创新发展路径?为深入探究网络文学与中国出版之间的内在关联、发展趋向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2月13日,“网络文学与中国出版”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和《出版人》杂志社联合主办,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网络文学与大众传媒新兴交叉学科支持。
从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的融合与探索角度入手,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网络文学不仅是传统文学的数字化,也供了新的叙事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文学对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但也为数字出版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河北省作协研究员、河北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桫椤指出实体书仍然是目前网络文学IP转化的重要方式。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翟羽佳则通过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数据进一步说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出版创新发展的引擎,而传统出版则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累,助力网络文学提升质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网络文学的出版价值与市场策略方面,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秘书处副编审冯思然提出了网络文学的出版价值模型,全面评估了网络文学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饶翔也结合市场变化,探讨了传统出版对网络文学的价值定位和市场策略的影响。
在探索网络文学IP开发与出版物创新方面,相关从业者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晋江文学城总裁刘旭东分享了晋江文学城在实体出版、IP开发以及海外传播等方面的经验与成就。他强调,晋江文学城一直致力于推动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创新出版形式和拓展海外市场,倡导出版界和谐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番茄小说总编谢思鹏介绍了番茄小说在出版业中的角色,特别强调网络文学IP的长期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影游联动、动画改编等方式提升出版物销量,探索网文与传统出版业之间的融合路径。阅文集团出版业务中心高级总监陶云飞则分享了阅文集团在出版业务中的经验和案例,包括电子书销售平台的建立、网文出版国内外授权业务开展,以及如何利用影视作品的热播效应来提升出版物销量。此外,陶云飞还提到可为网络文学IP开发多形态出版物,为读者提供收藏属性和情感价值,例如画集、手账本、日历等,并在现场分享了《庆余年典藏版》和《诡秘之主官方设定集》两部定制化出版产品。
在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视角与成果方面,与会专家对各自的研究与调查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兰珺从“数码人工环境”这一概念进入探讨,指出计算机工具将其运作机制带入文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创作模式的多元可能,提出网络文学中创造另类经验实验能否突破现实局限等问题,探讨游戏与现实关联及“游戏并人生”的可能性,期望能为网络文学研究提供新视角。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玊则介绍了《破壁书:网络文学关键词》的再版与增订情况,该书涵盖二次元宅文化、粉丝同人文化等领域,对每个词的词义、词源、用法等进行梳理,还原其诞生的历史文化环境与媒介环境,挖掘圈层文化内涵及社会文化信息,兼具学术性与网络感,旨在为读者提供了解网络亚文化社群的“地图”和“钥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郑熙青分享了她在日本对同人文化进行田野调查的成果。她认为,得益于日本政府对二次元产业的扶持,日本同人文化已形成产业并与商业出版渠道相融,但同人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存在模糊边界与灰色地带,版权问题仍存在争议,如宝可梦同人志事件。尽管如此,日本同人圈复杂而独特的生态格局为全球同人圈发展提供了范例与思考方向,在全球同人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李强回顾了网络文学改编出版的历程,指出其经历由文学网站主导、书商主导到资本力量主导的三个阶段。他以猫腻、金庸作品为例,阐述了网络文学的修订出版在促进网络文学经典化上的价值。他认为,通过修订出版,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文学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网络文学向经典化方向发展。
这次会议上,邵燕君、袁志坚等还从网络文学研究著作出版的角度,对文学生产与出版的互动进行了拓展。
本次会议分为两场,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网络文学研究室主任祝晓风和《出版人》杂志社副总编杨帆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文学研究室负责人田美莲评议。此次研讨会通过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网络文学与中国出版事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未来各方将继续加强合作,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同时鼓励培养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中,助力网络文学在新时代稳健发展。
作者:孙彦扬
文:孙彦扬(见习记者)图:主办方编辑:李婷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