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仅是关于食物种类的多样性,更涉及到拓宽食物来源、提升生产方式、改进消费习惯等多个方面,属于覆盖国民营养与健康、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战略。
一、“多元化食物”强调食物种类的多样性
构建健康与可持续的食物体系
食物的范畴不仅仅是传统的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鱼类等,还包括更多种类的植物源、动物源、微生物等食物资源,开发森林、草原、海洋资源,挖掘微生物和生物工程技术潜力,可以增加食物供给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降低对单一食物来源的依赖风险。例如,除了常见的小麦、大米之外,还可以食用藜麦、青稞等其他谷物;除了传统的牛、羊、猪等家畜,蟋蟀、黄粉虫等昆虫作为一种新兴的蛋白质来源逐渐受到重视;藻类、酵母等微生物也被视为未来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可以开发出具有独特风味和功能特性的新资源食品,提供额外的健康益处,如增强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等。这种多元化的食物体系有助于改善人们均衡合理的营养摄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提高整个食物系统稳定供给的弹性和韧性。
二、“多元化食物”强调食物来源的广泛性
有效缓解对传统农业的依赖
《意见》提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渠道。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跳出传统耕地思维局限,放眼整个国土资源。合理布局食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使之与食物需求结构相匹配,减少资源错配和浪费。食物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农田和牧场的传统食物生产方式,而是充分利用陆地、海洋、淡水等多种自然环境中可利用的食物资源。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野生食物资源,包括蓝莓、黑莓、覆盆子等野果以及松茸、牛肝菌等菌类;海洋食物资源除了常见的海鱼、虾蟹等,还有丰富的贝类、海藻等其他类型的食物,可以用来生产功能性食品或生物燃料;淡水生态系统如江河湖泊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通过控制水质、优化饲养技术,可以实现高效且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这些天然食物资源不仅可以丰富食物来源,还能作为旅游和休闲活动的一部分,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也能够有效分散对特定自然资源的压力,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元化食物”强调生产方式的现代性
有利科技创新发展、孵化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增长
《意见》指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多元化食物供给系统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包括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当前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如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城市农业等多种新模式。传统农业通过改良种子品种、优化灌溉系统、推广有机种植等措施,正在通过高新技术如各种组学、工程、信息等技术向更加精准、高效和可持续的现代化方向转变;现代工厂化种植通过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养分等因素,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立体化的工厂栽培,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并能全年无休地进行作物栽培;城市农业通过利用屋顶、阳台等闲置空间和垂直农场、水培技术等新型种植方式,可以缩短食物供应链,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通过整合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生产方式,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食物供给体系,并催生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农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四、“多元化食物”强调消费习惯的丰富性
降低单一食物依赖风险
《意见》提出食物营养健康消费,倡导居民减油增豆、增禽增奶,增加蔬果、水产品及全谷物消费。鼓励消费者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口味偏好以及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尤其不必局限于传统食物,而是积极探索和尝试来自不同生态系统的多元食材,全面满足每日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深色蔬菜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自由基损害;而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则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通过搭配深色蔬菜、全谷物、坚果、豆类、海洋或淡水环境的水产品等不同种类的食物,养成健康、平衡、丰富多元的饮食理念,可以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这样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积极影响,还能促进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意见》的发布,“多元化食物”必将成为引领饮食理念变革的关键举措。需要积极应对政策法规适用性、生产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度等挑战,从而更好拥抱丰富多样的食材组合,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进而构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可以说,“多元化食物”就像一首跨越空间的交响乐,将大地的馈赠、海洋的慷慨、森林的秘密、微生物世界的奇妙,乃至温室的四季常青、城市屋顶的绿色田园,都汇聚成一曲与“餐桌”相互交织的乐章。这一乐章将伴随国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增强,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共同谱写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
罗云波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