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曾难过地对人说:"没能治好周总理的病,我抱憾终身"。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医者对患者的无限挚爱,也凝聚着对敬爱的领袖最崇高的敬意。作为周恩来总理的主治医生,吴阶平先生当年是怎样与病魔殊死搏斗的?他和周总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不解情缘?让我们一探究竟。
1936年,一个年仅19岁的少年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他叫吴阶平,来自苏北的小城常州。当年的北平城,在残酷战火的摧残下,遍地狼藉,但这没有熄灭这个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内心的求学热忱。
凭借过人的聪慧和勤奋,吴阶平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享有盛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的硝烟很快笼罩了这座古都。为逃避轰炸,学校不得不迁往西北的延安。
旅途漫漫,条件艰苦,但吴阶平从未放弃过。他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终于在延安这块虽贫瘠却充满革命理想的热土上完成了医学学业。毕业后,他立即加入了抗日前线,用专业所长救死扶伤、为民除患。
抗战胜利后,吴阶平毅然回到家乡,在上海协和医院工作。然而,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情怀未曾消减,他矢志要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9年10月1日,当人民英勇解放军战士踏进北平城的那一刻,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吴阶平内心无比激动。几经波折的北平终于扫去了战火硝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正当吴阶平一边工作一边苦苦寻找报效祖国的机会时,一个意外的机遇出现了。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的消息使吴阶平斗志满怀,他很快就被借调到北京,加入了新组建的中南海医疗队。从那时起,他就有幸亲睹我们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风采。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忽然败下阵来。经过医疗组反复会诊,终于确诊总理患有膀胱癌。这无疑是当时中国医疗领域的一大挑战。
当时,手术风险极高。周总理年事已高,又患有心脏病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如若失利,将危及生命安全。中央领导班子商议再三,最终决定采取中医保守治疗的方式。
然而,实践很快证明,单纯的中医治疗并未根治病症,反而让周总理的病情愈加严重。1973年1月13日凌晨,医疗组成员惊慌失措地发现,总理已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血尿。这无疑是病情加重的危险信号。
作为医疗组组长的吴阶平先生当机立断,他毅然决定孤注一掷,为总理实施高危手术。虽然吴阶平已是国内顶尖泌尿外科专家,但手术仍存在极大风险。一旦手术失利,将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为了圆满完成手术,吴阶平先生事先做足了充分准备。他反复研究了周总理的病历资料,细致评估了手术风险,并召集了国内最顶尖的泌尿外科专家组成专家小组,缜密制定手术方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吴阶平先生奋力一搏,为周总理进行了膀胱肿瘤电灼术。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高精尖手术,需要将电极探针精准地插入膀胱内部,对癌肿进行局部烧灼。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悲剧。
暗夜笼罩着手术室,只有冷冷的手术无影灯撒下一束幽暗的光芒。吴阶平先生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他深知这将是一场酷热的拳击赛,对手是无情的癌症杀手。
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一声欣慰的叹息声响起。癌肿被圆满烧除,手术成功了!吴阶平先生虽然大汗淋漓,但内心充满欢欣。他成功保住了敬爱的总理的生命,为总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虽然吴阶平先生成功为周总理实施了一次大手术,但膀胱癌的病魔却远未就此罢休。1975年入秋,总理的病情又一次恶化。
吴阶平先生与其他专家仔细分析了病情,得出结论:周总理的癌症已经进入晚期,根治无望。于是,医疗组的目标转为尽可能延长总理的生命。
从那时起,吴阶平先生和医疗组成员就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的战斗。他们轮流守护在总理病榻前,日夜不分,时刻注视着总理的病情变化。
当时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滞后,抗癌药物和先进仪器都极为匮乏。吴阶平先生带领医疗组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有限的资源,千方百计地为总理争取生存时间。
他们用中草药配合西药精心调理,控制总理的病情;及时更换各种辅助仪器,延缓机体衰竭;并精心照料生活起居,保证总理获得充分休息。
在这个过程中,医患之间也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周总理很欣赏吴阶平先生和医疗组同志的刻苦钻研精神,常常鼓励他们努力钻研医理,造福人民群众。
与此同时,吴阶平先生也由衷钦佩总理对党对人民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尽管备受病魔折磨,总理仍时刻牵挂国家大事,对医疗组的工作给予亲切关怀。
为了尽可能延长总理的生命,吴阶平先生鞠躬尽瞻,不遗余力。他还加紧研究癌症的新型治疗方法,梳理国内外抗癌理论前沿,寻找根治的希望。
然而,科学的发展终归有其内在规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根本无法阻止癌细胞的扩散蔓延。尽管吴阶平先生和医疗组同志已经竭尽全力,但病魔终究肆虐难驯。
1976年1月8日,一个令人痛惜的消息传遍祖国大地: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经过长期的顽强抗争后,终因病情恶化不幸与世长辞,终年77岁。
当吴阶平先生得知这个噩耗时,悲痛万分。作为周总理的主治医师,他付出了多年的心血,与病魔殊死搏斗,但最终还是难以阻止病魔的蚕食。
这一失去,对吴阶平先生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他深深地怀念起与周总理之间的种种交往。
细数起来,他们相识相知已有十余载。期间,吴阶平先生不仅是周总理的主治医师,更是总理的知心人。他们常有机会促膝长谈,就国是家常互诉衷肠。
吴阶平先生非常敬佩总理的高尚品德和远大情操。尽管总理地位崇高,但从不摆谱架子,待人谦逊有礼。他对医疗工作者体贴入微,经常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在病榻上,总理仍时刻关注国家大事,为人民利益操劳。每当看到总理如此操劳,吴阶平先生都倍感心痛。他曾数次恳切地劝说总理好生休养,但总理总是含笑说:"革命者恰恰要在困难最大的时候,顽强地战斗到底。"
临终前几个月里,周总理已经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工作。有一次,一位工人来看望他,总理虽然气喘吁吁,依旧热情接待,并嘱咐工人同志努力搞好生产。吴阶平先生见状,心中无限感慨。
周总理对待医护人员也格外亲切友善。他常怀着崇高的敬意,称呼吴阶平先生为"阶平老师"。每当吴阶平先生汇报病情时,总理总是认真地倾听。有时他还会就医疗方面的问题与吴阶平先生交换意见,探讨对策。
就这样,医者与病患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当有一天,吴阶平先生终于难过地对人说:"没能治好周总理的病,我抱憾终身。"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总理的无限敬意和无尽眷恋。
虽然周恩来总理离世了,但他与吴阶平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将永远留存。总理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革命情操,必将激励着吴阶平先生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总理的离世,对吴阶平先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身为一名革命者,他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更加顽强的毅力投身到医疗卫生事业中去。
在那之后的岁月里,吴阶平先生时刻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他继续从事临床工作,将毕生所学和多年Clinical经验教授后学,薪火相传。许多现今国内知名的泌尿外科专家,都是吴阶平先生的弟子。他的学生无不说,恩师严谨务实、谦逊好学的作风给予了他们难能可贵的人生启迪。
同时,吴阶平先生还积极参与医疗管理工作,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他先后担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中南海医院院长等重要职务。在他的带领下,首都的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为全国医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临床和管理工作外,吴阶平先生还投身于医学教育事业。他长期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教授,亲自为无数医学生授课,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1983年,吴阶平先生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在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最高肯定。
不仅如此,吴阶平先生还是一位出色的医学著作家。他著有多部医学专著,内容丰富翔实,条理清晰,是泌尿外科医生的必读良师。这些著作不但广为流传,而且被译为多种外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晚年时,吴阶平先生每每忆起与周恩来总理的过往时光,内心总怀有深深的眷恋。他说,自己毕生最大的憾事,就是没能彻底治愈总理的疾病。但他从未因此自叹自怜,而是努力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贯彻到底。
一生孜孜不倦,钻研医理;呕心沥血,救死扶伤。吴阶平先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心,也书写了一个医者仁心仁术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