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再见爱人4》画风和谐了很多,李行亮与麦琳一起乘坐浪漫热气球,两人不仅冰释前嫌,还合唱起《我爱你》,仿佛在参加《妻子的浪漫旅行》。
不过,能明显地发现,网友对于这期节目内容的讨论热度,降低了很多。
往期只要节目一更新,无论你有没有追更这档综艺,都能从各个平台的讨论中拼凑出这几对夫妻又发生了什么“离谱”之事,麦琳又说出了什么“惊天”之语……但为什么,这对夫妻画风和谐了之后,反而没人关注了呢?
梳理国产爆款的综艺或影视剧里,似乎都有这个共性:无论故事背景如何,反正总会有一个让所有观众恨得咬牙切齿、全网痛骂的人。这些角色就像《再见爱人4》里的麦琳,往往通过某些极端的言行,迅速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成为全网讨论和批评的对象。
《我的前半生》里的“小三”凌玲
对于一档节目或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这些“令人讨厌的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于观众来说,比起“真善美”的角色,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些“反派”?
要说经典的惹人厌的角色,容嬷嬷算得上是一个。
她可谓是在紫薇身上扎针扎到“深入人心”。《还珠格格》热播的时候,观众入戏太深,以至于演员李明启走在街上,还会被路人用鸡蛋砸,去菜市场买菜,菜贩居然不愿意把菜卖给她。一直到现在,无论李明启参演什么角色,弹幕都会有观众惊呼:“是容嬷嬷呀!”
在家庭年代剧里,这类“令人讨厌”的角色尤为典型,“令人窒息的妈”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隐秘的角落》中那个控制欲极强的朱朝阳妈妈;《欢乐颂》里榨干女儿补贴儿子的樊胜美母亲;还有《烟火人家》中那位私自翻女儿包包、背着女儿替她辞职的李衣锦妈妈……
樊胜美的妈妈 《欢乐颂》剧照
如果剧中的妈没那么“出位”,那么通常会有一个或自私懦弱或暴力冷血的“渣爹”。
《都挺好》里的苏大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渣爹”之一。年轻时,他是个窝里横、懦弱无能、无所作为的男人,既没有家庭责任感,也缺乏担当;年老之后,却依旧不懂体谅孩子的辛劳,反而变本加厉地提出各种荒谬无理的要求:不吃不喝、寻死觅活,还要“喝手磨咖啡”;不顾儿女们的困境,执意要去美国养老;最后发现去不了美国,还要儿子给自己买大房子、新家具……
时至今日,关于“苏大强表情包”的二次创作依旧在网上流传,关于他的经典台词:“图你年龄大,图你不洗澡”“我要喝手磨咖啡”等,让“苏大强”这一角色成为了很多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典。
还有热播的《小巷人家》,庄家爷爷被网友称为“全家最恶之人”。他偏心二儿子庄赶美,要求大儿子庄超英上缴多半工资,并针对儿媳妇黄玲;把亲生女儿当成利用工具,牺牲她的前途让二儿子留在苏州;甚至恐吓掌掴大孙女庄筱婷,把孙子庄图南当成了利用工具,苛待外孙向鹏飞;在大儿子实在缴不起工资时,翻脸不认人,说出:“我就只当你死了!”
《小巷人家》
如果没有“渣爹”,那必定会有“渣男”或“渣女”,他们或是破坏别人家庭,或是给他人使绊子,抑或是肆无忌惮地玩弄他人感情。
《三十而已》里的林有有,因那一段和许幻山吃冰激凌的戏份,被网友们称为“绿茶鼻祖”;《我的前半生》中,凌玲耍心机“小三”上位,和陈俊生的关系更是让人深感不爽,曾被观众骂到关闭微博评论;还有《小敏家》中的金波,也是集齐了“渣男属性”,酗酒打牌、不务正业。
《三十而已》林有有吃冰激凌名场面
这些角色的“渣”性格,每次出场都让剧情瞬间升温,成为当日热搜榜上的话题,甚至一些围绕“渣角色”的话,也成为当年爆火的网络名言,像是《玫瑰的故事》里软饭硬吃的方协文,一句“北京到底有什么啊”,在多个网友二创视频里被反复引用;《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里,男主出轨,他妈妈批评他的那一句:“你真是饿了,什么都吃得下!”也成为今年网络热梗。
《玫瑰的故事》
“成功”的综艺,更是离不开有“话题度”的人。先不必说麦琳,就连这档离婚综艺此前火“出圈”的张婉婷、傅首尔等,网友围绕他们的讨论大部分也都是批评。
还有当年刚刚登上《创造101》中的杨超越,早期因舞台能力不足却屡屡晋级招来许多网友的批评,如此有争议的人物,却让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获至宝;甚至已经停播的《向往的生活》,却因为黄磊大厨人设的翻车和习惯性的说教意外翻红。
网友逐帧分析何炅吃到黄磊做的菜时的微表情
无论哪一个出圈综艺,观众们总能从中找到一个“炮灰”角色,他们是作品中的“雷区”,是节目中的“吐槽点”,同时也是集体“反感”情绪中的“关注焦点”。
那些“讨厌的人”,往往也会比“真善美”的角色更吸引人,也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这一点并不是错觉或偶然。
就像是常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由于愤怒、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通常伴随着危险,因此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处理强度本身就会远远高于正面信息。
《小巷人家》
虽然如今“生死攸关”的时刻变得很少,但类似“渣爹”“渣男”等负面角色的表现,从生理角度来说,本身就容易引发人类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引发观众的高度关注。
互联网上群体发言的负面情绪则更加极端,就像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那本著名的《乌合之众》里描述的:“群体很容易变成屠夫,但也很容易成为殉道者……它会从感情的这一头滑到另一头,永远受当时的激情所支配。它就像是狂风吹起的树叶,到处乱飞,最后又落到地上。”
于是情绪消费,便成为包含《再见爱人》在内的所有爆火节目的底层逻辑之一。比较典型的是被网友评为“一边骂一边爆火”的电视剧《凡人歌》,在一部剧里把一群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的北漂青年聚集在一起,集中展示了社会上各个角色的焦虑。
高管那伟中年失业、程序员那隽内卷焦虑到耳聋、体制内工作者沈磊因赚钱不多被妻子抛弃、全职太太沈琳重返职场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去当月嫂……除了职场焦虑之外,还有婚姻焦虑,三对伴侣,两对最终都选择了结束长达几年的感情分道扬镳。
《凡人歌》
这样对生活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鸡零狗碎”极致地呈现,一边让观众感到气愤,一边又设置了一个“敌人”,让大家通过对负面角色的厌恶、愤怒等情感发泄和谩骂,获得一种心理的释放感。
这些负面情绪出现之后,又会在群体中不断被激化,甚至演变成巨大的恶意。正如勒庞所阐述的,“群体的人数越多,便越是肯定自己不会遭到惩罚,也由于人数众多,会一时感到自己无比强大。群体中的个人不可能产生的感情和行为在群体中成了可能”——这毫不夸张,许多时候我们浏览社交媒体评论区便会发现,互联网上的戾气似乎比现实生活中严重很多。
网友质问麦琳的衣着风格,这早已脱离节目内容本身
再进一步,当整个群体都在共同讨论、吐槽某个角色时,这种负面情绪就成了一种社会话题,它不仅让个体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更重要的是,也通过对他人的谴责来完成对自我正面形象的塑造。
那些讨厌的角色通常放大了一些负面的社会特质,自私、傲慢、背叛……这与观众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形成对立,大家会通过批评这些特质,强化自己作为“好人”的身份认同。就像《再见爱人4》里沈奕斐所说:“情绪不是你的对立面,情绪就是你自己。”
也就是说,大家看似在谴责麦琳、杨子、留几手等嘉宾,但实际是表达了对亲密关系中不当行为的愤怒情绪。这是一种表露“我绝不是这样的人,你作为我的朋友,也不能认同这样的人”的观点性的情绪,它暗含着令人愉悦的“自我优越感”——我在亲密关系里可比他们有责任感太多了,你作为我的亲密伙伴也不能像他们这样。这也是“真善美”“高富帅”“白富美”角色难以带来的情感共鸣。
这些“令人讨厌的角色”,往往也是精彩故事的关键推进器。回忆《再见爱人4》里所有的名场面,不管是最开始的“熏鸡”事件,还是后续一系列的“画像”事件、“李行亮车内崩溃大哭”等,每一个爆点都是从麦琳或李行亮这两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出发,激起的巨大矛盾冲突。
换句话说,故事情节往往正因这些角色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紧张和富有层次。这也是为什么,以快速流量为生的微短剧,每一位女二或男二角色塑造都非常极端,或是阴险狡诈,或是拜高踩低,反正一定是一肚子坏水来搞事儿的,演员还会用刻意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强化“令人讨厌”的感觉。
微短剧中常常出现十分“典型”的坏人
再回到最近热播的《再见爱人》,该节目的制片人刘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在筹备该节目第一季时便让团队在民政局蹲点,捕捉真实的婚姻纠纷样本——这实际上就是在尝试捕捉人性中的冲突性与复杂性。他们渴望出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矛盾的人物在节目中出现,让观众痛苦又期待,愤怒又无奈,刺激观众情感的极端波动。
如果好内容的判定标准是出圈,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好内容,其实就是掌握人性。
《我的前半生》
换句话说,当作为观众的你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这人怎么这样啊”时,节目制作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们需要一个行为匪夷所思的“坏人”,成为大家攻击的靶子:
如果是综艺,那么需要找到一位拥有瑕疵的嘉宾,这一瑕疵最好体现在显性的言语行为间,最好能说出一句方便网友争相模仿的话,比如黄晓明在《中餐厅》里的那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比如麦琳在《再见爱人4》里的那句“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如果是影视剧,就更方便了,虚构一个暴力专制或不负责任的父亲、一个情感剥削或懦弱的母亲,抑或是一个压榨员工的领导、一个自私的伴侣等,编剧可以引发一系列围绕家庭责任、亲子关系、心理成长等议题的探讨,使得主角在情感、道德、责任等方面产生困扰,从而推动情节走向高潮。
麦琳
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影视剧,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观看娱乐,它开始变成了一个社会心理的“实验场”——观众的每一次情感反应,都可能直接转化为节目或节目的某一段内容的传播动力。
在这个层面上,那些“坏人”的不合逻辑行为,正是为了让观众有话可说。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制作方深知,观众的情绪反应才是他们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和推动流量的核心。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反馈

红星新闻

3449万获赞 398.3万粉丝
西部影响力最大主流媒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