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晓帆
最近,在深圳的部分公园里出现了“潮汐”公厕,这一新设计让不少市民拍手叫好。
深圳小南山公园的“潮汐公厕”外景。图源:新华社
与普通公厕相比,深圳的这座潮汐公厕在男女厕位实现1:2的基础上,在男女厕所之间多了两道带锁的推拉潮汐门。当锁住男卫一侧的潮汐门时,厕间就调整为由女士使用。这既缓解厕位紧张状况,又能保证私密性。公厕从早上6点30分到晚上9点30分都会有人值守,以保证潮汐门的管理。
“女厕排起长队,男厕畅通无阻”,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尤其在节假日,公共场所女厕排队等候时间长,更是成为女性如厕的一大痛点。作为一名女性,笔者在外游玩时也碰到过类似的尴尬场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厕所,却发现前面排了20多个人,只能被迫“劝退”,甚至会为了避免上厕所只好少喝水,出行体验大打折扣。
男女厕排队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有人习惯以“磨蹭”“拖拉”这样的负面评价去解释这一现象,但要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多份研究显示,女性如厕时间一般是男性的1.5-2倍,若是遇上生理期、孕期,女性如厕时间还会增长。除了男女性生理结构的区别外,厕所构造和面积也很关键,男厕除了隔间外,还有占地面积更小的小便池,因此男女厕所面积一致的情况下,男厕所可以同时容纳的人数相较于女厕所而言更多。另外,由于女性担负了更多带孩子上厕所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女厕所的“拥堵”压力。
早在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颁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便明确规定,“人流量较大地区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为2:1”,但这一行业标准并非强制性条文,在实际规划和建造中,仍有大量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公共厕所存在。再加上改造老旧公厕时间长、资金投入大,不少地区缺乏改造的动力。
深圳机场的智慧导厕系统
除了深圳推出的“潮汐”公厕外,前不久,广州市环卫公厕布局规划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提出拟将使用率低的男厕改造为无性别厕所,深圳、长沙等城市也先行先试安装智能导厕系统。可以说,这些花小钱办大事的设计和思路,不用大费周章、无需爆改重建,只需一扇“潮汐”门、一个指示牌,便能打开解决女性如厕不便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这一问题正在被看见,更多的新举措也会不断被探索和实践。
公厕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卫生设施,关系每个人的生活和出行体验,也折射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关注厕所,也是关注生活,我们乐于看到社会在推进优化公厕配比上的发力,打造一个设计合理、性别友好、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这不仅是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更是对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积极回应。
热点视频推荐
↓↓↓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让“妈妈岗”超越“打零工”的意义
举报/反馈

光明日报

545万获赞 64.2万粉丝
知识分子掌上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