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
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情况如何?重点人群如何提升健康意识,做好防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全球疫情有收缩 中国防治显成效
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并进展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时,被称为艾滋病。
1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约为130万人,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最少的一年;相关死亡人数降至2004年高峰以来最低水平,为63万人。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主任莫易睿表示,尽管2023年全球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距离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当前防治情况如何?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当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经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重点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4年起,我国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2006年,国务院发布《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10部门联合制定《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
“也要看到,防治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影响因素更加复杂,防治任务仍然艰巨。”常继乐说。
共抗艾滋无死角 重点人群防范好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主任委员李太生介绍,目前我国新增HIV感染者呈“两头翘”趋势,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感染者的比例增加,性途径是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提高重点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帮助他们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防艾技能,对降低传播风险,减少感染十分关键。”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吕繁说。
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启动仪式吸引大量高校学子驻足观看。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理事长孙新华介绍,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自2016年举办以来,截至目前,辐射合作高校6320所,参赛大学生累计达1742.1万人次,有效动员青年力量共同参与防艾。
李太生认为,要形成社会合力,推动防治工作落地见效。高风险人群要到正规机构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逃避就医、随意停药、不坚持治疗等情况发生。
杜绝高危性行为 重视暴露后预防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感觉艾滋病距离日常生活还挺遥远的,个人还需要额外防‘艾’么?”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护师宋晓璟表示,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研究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感染者是在诊治其他疾病时“顺便”发现感染HIV。一旦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不要有“掷骰子”的侥幸心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或疾控机构咨询检测才是正途。
何为高危性行为?高危性行为是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性行为,包括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等。《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总结了艾滋病预防的7个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专家介绍,假如真的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存在一种名为HIV暴露后预防(PEP)的补救措施。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HIV暴露后预防门诊点信息一览表》显示,全国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门诊已覆盖31个省份,达924家。
“一旦发生高危性行为,及时采取暴露后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显著降低HIV感染的风险。”宋晓璟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 顾天成 徐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