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墨西哥牛油果在市场上价格高企,每公斤约35美元(按 2024年11月28日16时左右汇率,约合人民币253.65元)。
这样的价格令消费者忍不住惊叹其为“水果杀手”。
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墨西哥牛油果贸易中极为可观的高额利润。
在墨西哥当地仅需两美元就能买到一公斤,转销美国后,一颗牛油果就能卖到3美元至8美元,即便扣除运输等费用,仍有可观盈利,引得当地帮派都涉足其中。
回顾过往,牛油果价格走势与特朗普政策息息相关。
今年上半年,美国农业部驻墨西哥质检员遭袭扣押。
随后美国暂停进口墨西哥牛油果,当时就有人预料到价格会上涨。
在特朗普上一次执政期间,其不断发出关闭美墨边境的威胁言论,就曾致使墨西哥哈斯牛油果的价格在2019年4月出现大幅波动,其批发价格飙升了50%之多。
彼时,通过德克萨斯州进入美国的标准尺寸哈斯牛油果。
其价格一路涨至44美元。
而就在此前几个月,价格还不足30美元。
近期,特朗普向盟友国加征25%关税的行动,势必会对墨西哥牛油果价格产生突出影响。
仅从过往数据进行分析,便能清晰地感知到这一趋势的必然性。
从2018年贸易数据来看。
美国从墨西哥进口大量农产品,其中美国人消费的牛油果90%来自墨西哥,加征关税必然波及牛油果等农产品价格。
之后,2019年,特朗普政府曾宣布从6月10日起对墨西哥所有进口货物先征5%关税,并表示若墨西哥不能解决美墨边境非法移民危机,将把关税提至25%。
当时像美国亚利桑那州等依赖墨西哥产品的地区,就受到了较大影响。
除此之外,墨西哥作为美国汽车与汽车零件的首要进口来源地。
同时也是重要的酒类产品供应方。
关税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对牛油果产生冲击,汽车、汽油、农产品、啤酒、龙舌兰酒等大量商品都难以幸免,受到波及。
最终导致美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开销方面的成本水涨船高。
特朗普宣称,其在上任首日便会对盟友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25%关税。外媒报道分析指出,此举将使美国自身陷入诸多困境。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回应称,威胁和关税无法解决问题,并暗示对等报复。
在这一戏剧性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与政治考量,关乎国际贸易与经济利益,也影响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
因此,要重新审视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处境与应对策略。
也让人们对未来国际贸易秩序重塑和国际关系演变,充满关注与思考。
美国的盟友加拿大,也未能逃脱被加征25%关税的命运。
然而其展现出的态度相较于墨西哥而言,明显柔和许多。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迅速与特朗普进行电话沟通,在通话中着重突出两国之间关系的亲近与紧密程度。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加拿大为何没有像墨西哥那样毅然决然地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对抗呢?
长期以来,加美两国在多方面的交融深度堪称国际典范。
从地缘上看,两国边境线漫长且无显著阻隔。
这使得双方在人员、货物交流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经济领域,加拿大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犹如参天巨树之于脚下厚土,根基深厚且广泛。
2023年,加拿大对美国出口额高达数千亿美元。
占其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
丰富的优质木材资源被精心加工为形形色色的建筑材料与家具等,持续不断地运往美国,有力地填充着美国房地产及家居市场那仿若无底洞般的庞大需求缺口。
石油产业方面的情形则更具代表性。
加拿大境内蕴藏着极为可观的油砂资源。
即便其开采成本相对高昂,却依旧如奔腾不息的河流一般,把数量巨大的石油输送至美国。
像阿尔伯塔省的油砂项目,多年来一直是美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每日输油量数以百万桶计,为美国能源市场的稳定供应贡献卓著,堪称美国能源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拼图。
在政策协同方面,加拿大自二战后便与美国深度捆绑。
冷战期间,加拿大全力策应美国的北约战略布局,于北美防空司令部等军事协同体系里发挥着关键效能。
其领空与美国领空相互融合。
一同铸就起北美防空领域坚不可摧的壁垒。
在经济政策上,从早期的汽车贸易协定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及其后续演变,加拿大始终与美国携手同行。
譬如在汽车产业的区域分工布局方面,加拿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同美国的汽车厂商展开了极为紧密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起高度集成化的产业链条。
大量加拿大的工厂依照美国汽车企业的订单需求,专门生产特定型号的零部件。
这种合作模式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持续运作。
促使双方的产业如同榫卯结构一般相互嵌入,达到了一种深度融合的状态,绝非能够简单地进行拆分与剥离。
正因如此,加拿大在面对美国加征关税这一突发状况时,不能像墨西哥那般毫无顾忌地“死磕”。
加拿大深知自身经济体系与美国的深度交织性。
一旦全面对抗,其国内众多产业将遭受重创,就业市场也会陷入动荡。
例如,加拿大的汽车制造业集中在安大略省等地。
若与美国贸易关系破裂,不仅汽车零部件出口受阻,整车生产也会因供应链断裂而停滞,大量工人将面临失业风险,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所以,加拿大选择优先尝试通过外交沟通与协商来化解危机,试图在维护双边关系的大框架下,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种态度的背后是对自身国情与国际处境的审慎考量,也是在复杂国际关系格局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
在政策协同方面,加拿大与美国深度捆绑呈现多维度格局。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自1958年创立后,便成为加美紧密合作的关键依托。
双方携手构建起强大的北美防空体系。
加拿大全力投入,向其在北部地区部署的先进雷达网络,与美国的防空监测系统无缝对接,时刻警惕来自空中的潜在威胁。
于北约体系框架之内,加拿大始终如一地紧紧跟随着美国的战略节奏前行。
就拿科索沃战争当作例证来说。
加拿大军队在接到美国号召的第一时间便积极行动起来。
迅速派遣作战部队投身到北约的军事行动当中。
在整个军事行动进程里,无论是军事指挥层面的决策执行,还是作战协同过程中的紧密配合,又或是后勤保障领域的有力支持,加拿大都与美国达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状态。
由此充分展现出在军事同盟关系里,二者所具备的高度契合性与一致性。
经济贸易政策层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及其后续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堪称双边深度捆绑的核心支柱。
在NAFTA生效期间,汽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汽车零部件工厂凭借协定条款,和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巨擘构建起极为高效的供应链网络。
在这一体系之下,零部件与整车得益于北美市场畅行无阻。
为产业规模的拓展以及技术层面的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成效斐然。
USMCA则进一步拓展合作维度。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拿大的生物制药企业与美国同行依据协定加强研发合作与成果共享,共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能源贸易政策上,双方互动紧密。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石油企业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炼油厂,长期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石油运输管道建设虽历经波折,但也充分体现出双方在能源贸易基础设施规划上的协同努力。
加拿大能源出口的战略布局深深嵌入美国能源市场需求之中。
外交政策协调方面同样显著。
在国际组织舞台,如联合国大会对国际热点议题的讨论表决过程中,加拿大在诸多时候与美国立场相近。
以伊朗核问题为例,加拿大在制裁措施实施与外交施压策略上基本与美国保持同步,借助美国的外交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并维护自身利益。
在美洲地区事务处理中,于美洲国家组织(OAS)框架内,面对拉美地区经济发展困境与政治动荡局势,加拿大与美国共同谋划援助方案与稳定策略。
在委内瑞拉危机期间,双方在外交表态、经济制裁措施制定等方面协同行动。
尽管存在部分差异,但整体方向保持一致,充分展现出加拿大外交政策与美国的深度交织与捆绑态势。
正因为有上面这些“亲密关系”,加拿大就对美国可谓是“睡一张床上的枕边人”。
那么,为啥加拿大这次要遭到特朗普的加征关税“背刺”呢?
加拿大此番遭遇特朗普关税大棒的挥击,绝非偶然。
美国经济结构在近年深陷困境。
传统制造业江河日下,贸易逆差时刻刺痛着美国政策制定者的神经。
美加之间看似紧密的贸易关系,在美国部分利益集团眼中却满是“不平衡”的瑕疵。
以木材贸易为例,加拿大坐拥广袤森林资源,其软木出口量雄踞世界首位。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自加拿大进口木材价值高达约60亿美元。
这些大量涌入的加拿大木材,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美国建筑等行业的需求,但也引发了美国本土木材市场的动荡。
像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些小型木材加工厂,因难以在价格竞争中抗衡,订单锐减.
不得不削减工时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导致当地相关产业工人失业人数攀升。
特朗普政府为平息国内木材产业的怨愤,毅然决然地对加拿大木材加征关税,妄图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重塑贸易格局。
为美国经济谋取更多实惠。
在汽车产业领域,美加产业链早已深度交融。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与美国密歇根州等汽车产业核心地带血脉相连。
然而,美国通用汽车等企业在全球布局战略调整之际,特朗普政府为推动汽车产业回流美国本土,全然不顾双方多年的合作默契,对加拿大汽车零部件进口设置高额关税壁垒。
这一举措瞬间打乱了加拿大汽车产业精心构建的供应链体系。
就拿加拿大的麦格纳国际公司来说,其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美出口业务遭受重创。
不仅订单量大幅下滑,还面临着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困境,不得不收缩战线,削减在加拿大本土的部分生产规模。
这无疑给加拿大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稳定带来了沉重打击。
从政治视角剖析,特朗普执政期间大力推行“美国优先”战略,极力彰显美国在国际事务与贸易往来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加拿大虽在外交政策上多数时候与美国亦步亦趋。
但在一些关键国际事务的表态以及多边合作的细微之处,仍与美国存在分歧。
全球气候变化协定便是典型例证。
加拿大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号召,大力推动国内绿色政策落地生根,并在国际舞台上踊跃倡导各国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然而,美国在特朗普主导下悍然退出《巴黎协定》。
加拿大的积极态度在特朗普政府眼中竟成了对美国政策的“背叛”。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无疑为美加关系的紧张埋下了隐患。
再者,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漩涡也将加拿大卷入其中。
特朗普政府通过对加拿大挥舞关税大棒这一强硬对外手段,意在向国内选民展示其在贸易谈判桌上的铁腕形象,为自身政治利益添砖加瓦。
美国的钢铁产业在全球竞争浪潮中逐渐式微,为保护国内钢铁企业,特朗普政府不顾与加拿大多年的友好情谊。
对加拿大钢铁产品加征关税。
美国钢铁协会数据表明,2023年美国钢铁进口量约3000万吨,其中加拿大占比约10%。
这一关税举措使得加拿大的阿尔戈马钢铁公司等企业深陷困境,订单流失、成本剧增,无奈之下只能减产裁员,加拿大当地经济与社会稳定也“被打肿了脸”。
特朗普政府企图借此迎合国内钢铁产业工人及其背后工会组织的诉求,巩固自身选民根基,增强在国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却全然不顾这种短视行为对美加长期盟友关系造成的难以弥合的创伤。
也让加拿大深刻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过度依赖单一强国的巨大风险,为其他国家处理与美国关系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尽管美加两国存在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可能性,但也面临重重挑战。
相对好的一方面是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是谈判的重要基础。
美国是加拿大最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大量能源资源与制造业产品输往美国。
如2023年,加拿大对美出口额在其总出口额中占比极高。
这种紧密联系使双方有动力通过谈判维持互利共赢。
且双方有多次贸易谈判经验与机制,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可资借鉴。
然而,另一面就让人揪心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谈判前景堪忧。
特朗普时期“美国优先”政策及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冲击美加贸易关系,拜登政府虽有修复意愿,但美国国内复杂政治环境与利益集团博弈,可能导致谈判立场多变。
在核心利益上,双方分歧显著。
农业领域,加拿大的乳制品供给管理系统与美国农业利益集团诉求相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也存在争议。
此外,国内政治因素干扰不容小觑,美国贸易政策受选举、游说等影响,政客可能为迎合选民或利益集团而在谈判中强硬。
加拿大政府也要平衡国内不同地区与产业利益,限制了谈判灵活性与让步空间。
常言道:“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加拿大在“国际朋友圈”里与美国长期以来近乎毫无边界感的亲密相处,实则“伴君如伴虎”。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影响力强国之一,其力量远超一般国家,即便其他国家如群狼般抱团,在面对美国这只“猛虎”时也瑟瑟发抖。特朗普政府这只“猛虎”,更是因国内外困境限制自由行动,“饿急眼了”。
在贸易政策上采取更为激进和利己的手段,加拿大自然难以幸免地成为其政策调整的重点目标。
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国际关系中,利益主导的残酷本质以及过度依赖单一强国的巨大风险与不确定性。
加拿大在此次事件中深陷两难境地,进退维谷。
一方面,需竭尽全力争取降低关税或谋求其他补偿途径,以缓解燃眉之急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寻求多元化贸易伙伴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但这绝非一蹴而就之功。
拓展与中国、欧洲等的贸易往来,需耗时费力地建立市场渠道、精心调整产业布局,仿若构建一座宏伟大厦需一砖一瓦地堆砌。
同时,加拿大在外交政策上需重新权衡利弊,是否继续紧紧追随美国的脚步,值得审慎思考。
若过度追求独立性,可能如逆水行舟般面临美国施加的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若继续依赖美国,经济困境则似顽疾般难以根本治愈。
数日前,加拿大媒体刊文披露,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指出,墨西哥始终是“美墨加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中可靠的“坚实伙伴”。
并表达了对美、加、墨三国未来携手开展建设性合作的殷切期望。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特鲁多话锋一转,提及中国在墨西哥的投资状况,且将其定义为令人忧心之事,宣称这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彼时,特鲁多身处秘鲁首都利马,他依旧对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在三边谈判框架下的合作满怀憧憬。
寄望通过合作达成更新与强化自由贸易协定之目标,力求使三方均能从中获益。
但细究之下,不禁让人感叹加拿大的心气与抱负似乎有些“过度膨胀”。
特鲁多在担心中国于墨西哥投资事宜之时,却似乎未能清醒地认识到,特朗普主政下的美国对待其盟友的手段与态度,比对待中国还要狠。
加拿大自顾不暇之际却还将目光投向他国事务。
其战略判断与关注点的错位,无疑凸显出加拿大在复杂国际格局中角色定位与战略考量的迷茫与失准。
也反映出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
未能精准把握核心利益与优先次序的短板。
故而,他被特朗普“背刺”,也不属于“意外”了。
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贸易战,加征关税涉及众多商品领域,然而中美贸易规模庞大且结构多元,有着强大的体量和稳固的架构。
中国凭借深厚的底蕴、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与完整的产业链。
在贸易战的狂风暴雨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韧性与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
以高科技产品领域为例。
美国妄图通过限制对中国的芯片出口,来遏制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但中国并未被困境束缚,反而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犹如在科技战场上吹响了冲锋号。
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宛如一片广袤无垠且肥沃的商业土壤,成为抵御贸易战冲击的坚实堡垒。
诸多美国消费品品牌,如苹果、特斯拉等,在中国市场深深扎根,收获了巨额的利益回报。这一紧密的市场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如同给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极端化冲动套上了缰绳。
使其难以毫无顾忌地肆意狂奔。
据统计数据显示,即便在贸易战最为激烈的高峰期,中美双边贸易额依然维持在数千亿美元的庞大体量之上。
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交流等多领域的互动往来,始终未曾干涸断流。
而是在持续的博弈与动态的合作中,艰难地探寻着一种全新的平衡与稳定。
反观特朗普对盟友的贸易手段,则尽显其冷酷无情与单边主义的霸道本色,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加拿大仅仅是美国盟友在这场贸易风暴中的一个缩影,其他盟友同样未能幸免。
美国对欧盟的钢铝产品悍然加征关税,瞬间点燃了双方贸易争端的烽火。
美国进而以汽车进口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借口,将贸易战的战火蔓延至欧盟的汽车产业。德国宝马、奔驰等汽车品牌,不得不痛苦地重新审视和调整全球生产与销售布局。
原本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被迫延迟,企业内部人心惶惶。
同时,美国对法国的葡萄酒等农产品加征关税,严重打击了法国农业的出口活力。
葡萄园里的果农们望着滞销的葡萄,满脸愁容;而在航空航天领域,美国与法国在空客与波音两大巨头的竞争中,频繁动用贸易手段进行恶意打压,使法国企业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
严重损害了欧洲盟友的经济利益与产业竞争力。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宣称在上任首日便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而对盟友国却加征25%关税。
单从这个数据,就足以看出来,在“美国优先”的祭坛之上,特朗普全然不顾盟国多年的情谊与共同的战略利益基础。
任其被短期利益的火焰无情焚烧。
事实上,特朗普对加拿大的制裁,根本原因在于其代表美国能源集团的利益。
在上个任期,美国曾在2019年6月一度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当时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月度报告显示,美国在该月日均出口量超过300万桶。
此外,美国能源信息局数据显示,2019年9月美国单月原油和石油制品出口量大于进口量,70年来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同年九月,美国石油出口同比上涨18%,日均大约876万桶;石油进口同比下降12%,日均867万桶左右,顺差近9万桶。
拜登执政这4年,美国大幅削减石油开采,转而从加拿大进口。此举让特朗普背后的能源集团十分不满。
如今特朗普即将上台,不仅要大力开采石油,让美国重回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同时还要颁发更多的石油开采许可证。
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别说是跪下,就算是五体投地,特朗普都不会放过加拿大。
而中国并不是能源大国,与特朗普背后的能源集团没有根本冲突。特朗普对待加拿大自然比对待中国更狠。
此举也可以视为,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做美国的盟友却是致命的。
总得来讲,加征关税的做法无疑是在自毁国际关系的长城。
让美国在国际盟友体系中的信誉与领导力一落千丈,成为国际社会中令人诟病的负面典型。
也让世界各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稳定、公平、互利的合作关系才是真正的基石,单边主义与贸易霸凌只会带来破坏与混乱。
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政策风暴,犹如一场席卷全球的凛冽寒潮,深刻地重塑了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地貌。
其在处理与盟友以及中国的贸易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策略,恰似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美国外交与贸易战略背后那错综复杂的肌理与深藏不露的动机。
展望未来,美国的贸易政策走向依然犹如一团迷雾,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与变数。
美国国内政治分歧的鸿沟难以轻易弥合,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如巨石般沉重。
加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变迁,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如同错综复杂的丝线。
持续交织影响着美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路径。
而经历了特朗普时期贸易动荡洗礼的世界各国,应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平等、互利、共赢才是国际关系中真正可持续的黄金准则。各国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积极的行动。
加速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努力构建一个更为公正合理、包容有序的全球经济秩序。
并且在国际朋友圈里做生意,无论是面对如特朗普这般深谙国际权谋之术的“老江湖”,亦或与传统盟友开展商业往来,都务必坚守适度的边界感与独立性。
中国人的智慧就值得国际社会学习,譬如“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和好朋友做生意”的智慧真谛。
加拿大和墨西哥,还是嫩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