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5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当前,大数据“杀熟”有哪些新套路?为什么这样的行为难以根治?
先低价吸引客户,等生客变成熟客之后,再利用大数据技术抬高或变相抬高价格,这是以往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杀熟”的主要套路。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越来越先进,消费者反映大数据“杀熟”也变得更加隐蔽。有消费者表示,在平台上购物、订餐遭遇差别定价,需要拿不同的手机比对才能看出来。
消费者:两个不同手机订外卖价差好几块,退出去再进去,价格加了好几块。网购也是大数据杀熟,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不少网友表示,在线订机票和酒店时,也遭遇过“杀熟”现象。有的网友说,和两名同事一起出差,三个人同时拿手机订酒店,价格都不一样,而且用苹果手机订的话价格最高。也有网友说,在某在线旅行平台上订机票,退出页面在几个平台之间比了比价格,再返回价格就提高了几百块钱。在某平台做票务代理的一名主播表示,目前不同手机不同价格的现象在各大平台已经很普遍,经常有消费者抱怨这种现象。
主播:真的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担心算法问题的,担心大数据的。因为现在每个平台的算法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以基本上每个平台都有这种情况。
还有网友表示,在某出行平台上打车时,同一时间去同一地点,选同一类型的车,他的价格比别人贵了近10块钱。从网友反映的情况看,大数据“杀熟”几乎涵盖了互联网各个领域,一些消费者因此对平台算法持有不信任的态度。
消费者:现在机器算法太厉害了,大数据“杀熟”,咱能算得过机器吗?咱算不过机器。
这些乱象有望得到系统性整治。根据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自即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通知明确,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杀熟”在法律上对应的是价格歧视。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认为,根治大数据“杀熟”并不容易,原因是按照现行法律,平台给新用户补贴、推出没有指向性的随机补贴,以及差别化调整折扣力度都不算价格歧视。
朱巍介绍:“比如一张机票原价是1000块钱,平台卖给A可能卖700元,打7折,卖给B可能卖500元,打5折。5折和7折之间实际差200块钱。但是消费者主张权利的时候,会发现它并不是溢价销售,它是折价销售,补贴力度大小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范围。平台经常把这作为一个抗辩事由,所以很难真正抓住它,主张责任。 ”
实际上,平台在回应消费者对差别定价的质疑时,给出的解释的确往往是:价格不同是因为优惠力度不同。按照这种逻辑,在价格完全放开的领域,只要平台把价格定得高,就不会涉及价格歧视,这显然很不合理。不过消费者在投诉和诉讼时,通常举证困难。所以目前为止,网络平台因为大数据“杀熟”而被处罚或者被法院判处败诉的案例并不多见。朱巍建议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算法模型进行审核,让算法有标准,更透明。
朱巍表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事先做出算法审核,事后进行处罚,并且做成典型案例,告知其他经营者不能这样做,得有一定的标准。目前为止强制性标准是没有的,我觉得还是要制定相关标准。”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认为,由于算法涉及平台商业秘密,短期内算法“黑箱”问题很难解决,但监管部门也可以反过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的订单,判断是否对某些群体构成价格歧视。
谢永江表示:“从销售订单上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反证它的算法设计是不是公平合理。比如对所有的订单进行分析以后,发现它确实对某些群体构成了价格歧视。比如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某个消费群体就是因为自己的身份等,被报的价格更高,这可能也是一种做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89万获赞 455.2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