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和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大型原创话剧《树魂》近日在福建大剧院、上戏实验剧院和同济大学大礼堂连续上演。该剧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引起观众情绪的巨大波动和心灵震撼,也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树魂》是沪闽两地艺术家通力合作打造的结果,以福建宁德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聚焦于生态文明的主题,是对上世纪80年代闽东乡村巨变的生态文明礼赞。
雷蒙德·卡佛有一本成名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借用这个书名,我们在看话剧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通常观众看到了演员及其表演,还能看到导演二度创作的思路,深度思考的观众可能就触及到编剧创作的初衷。
《树魂》讲述的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那时的周宁县因过度砍伐森林而陷入贫困,林守根一家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和社会变迁后,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最终成为造林和守林的先锋。
剧中通过林守根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剧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毁林带来的灾难,到造林带来的希望,再到守林的坚定信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传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作品主题风格与编剧长期对乡土文化的体验、观察、思索有着密切的关联,带有编剧对乡土文化记忆和反思的清晰印记。通过明线和暗线多维度交织铺陈,逻辑清晰又蕴意深邃。
《树魂》讲述了林守更祖孙三代人的观念冲突与命运嬗变,以植树造林为明线,红军号手身份之谜、爱犬花花的命运之谜为暗线,三条线索在人物命运坎坷发展中互相交织,以毁林、造林、守林三幕时序构筑全剧,跨越毁林开荒、植树造林到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时期,巧妙地将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畲族文化三种文化交融在一起,以见证树、解困树、未来树三个标志性节点,形象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生态文明理念,使得话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进而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
话剧《树魂》思想深刻之处在于,随着故事结构的明线从毁林到造林到守林,也深层次地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次第铺陈开来。林守根家从最初由于毁林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到为了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而造林;再到不惜违约面临与他人之间关系困境,全部矛盾和拷问都聚焦在主人公林守根身上。这时人与自身的困境凸显,剧情达到高潮。话剧结构严谨,层层深入,引人深思: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树魂》超越了同类题材的英模模式,深层地表达了人对生命、对自身的反思和对自然的敬畏。
《树魂》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舞台手法,如意识流的表现、象征性的道具使用等,使得整个剧目既有现实主义的厚重,又有抽象艺术灵动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在“守林”一幕中,一系列富有诗意的场景设置,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舞台流畅地转换于剧情一波三折的发展流畅自然,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跌宕。林守根的坚韧与温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为舞台艺术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林守根的妻子、儿子,大儿媳吴梅、砖瓦场场长吴石,县委书记等,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林长青的妻子吴梅,经历了从健康到残疾的转变,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痛苦和坚强表现得极富感染力。
《树魂》多次使用畲族传统民歌,不仅增添了地域文化色彩,也深化了主题。特别是在关键情节中,音乐与音效的配合恰到好处,如山洪暴发时的紧张气氛,以及林守根喊山大段独白,让观众无不动容,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音乐的选择和编排也十分考究,既有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又有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使得整个剧目的音乐风格丰富多彩。
关于植树造林题材在文学、影视和舞台艺术中并不鲜见,不得不说,《树魂》提供了新的故事、新的人物、新的叙事,被演绎得如此感人实属不易。剧中三代人的坚守,让人看到了信念的力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剧目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让人在观看过程中屡屡为之动容。
《树魂》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创新的导演手法以及精美的舞台设计,成功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和对新时期生态文明的礼赞,是一部充满记忆和诗意的大地之歌。(包立峰)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38万获赞 196.2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