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杰(宁夏大学)
据11月24日鲁网报道,近日,前中国体操女队队员吴柳芳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系列跳舞视频,视频中她穿着性感、动作撩人,引发了争议。曾经在体操赛场上以精湛技艺和拼搏精神赢得无数荣誉的她,如今踏入直播领域,以一种颇具争议性的形象示人,令不少人感到意外与困惑。
许多人不禁好奇,为何吴柳芳会做出这样的转型选择?这背后其实反映出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相较于其他职业,部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犹如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往往是“吃青春饭”,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退役的命运终会来临。当赛场的聚光灯熄灭,他们便需直面退役后的生活挑战。
根据统计,我国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有5万人,每年约有3000至4000名运动员退役。而退役后的运动员生存状况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如李宁、姚明等头部运动员,凭借自身卓越成就与广泛影响力,在商业、政界、教育界等领域成功转型,续写辉煌。然而,更多的非顶尖运动员却陷入转型泥沼。他们受困于身体病痛、技能局限、学历不足、年龄劣势等因素,难以寻觅到合适的职业出路,甚至陷入生活困窘。
比如,举重运动员邹春兰,虽曾斩获多枚金牌,但退役后因学历不足与伤病困扰,只能从事低薪工作,甚至变卖金牌偿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金牌得主张尚武,退役后因拒绝相关安置与培训,最终因生活所迫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足球运动员赵丽娜也曾在节目中坦言,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并不轻松:“除了踢球,几乎没有擅长的其他技能,连订机票都会觉得复杂。许多运动员退役后,带着满身伤病,只能从事与其运动生涯毫不相关的工作,如成为城管、狱警,或从事小本经营。”
运动员退役后的现状促使人们深入思考运动员保障机制的完善性。如何助力运动员平稳地从赛场过渡到社会?怎样确保他们退役后仍能拥有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光环褪去之后,保障到位,才能让运动员“流汗不流泪”。近年来,我国在运动员保障工作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政策层面推出了包括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高等教育资助、重大伤残医疗补助、特殊困难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措施,为运动员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依托。但保障体系仍需要更全面、更完善。体育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国家荣誉息息相关,唯有精准施策、持续完善,才能让运动员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生涯与退役转型之中。
当然,在国家保障之外,运动员自身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已有不少运动员积极探索退役后的转型之路。有的化身博主分享运动经验,有的投身教育事业培育新人,有的则进入高校充电提升自我。国乒选手穆静毓退役后钻研短视频创作,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乒乓球知识并开辟出“知识带货”的新路径。短道速滑冠军武大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体育部门并晋升为国家级教练。乒坛皇后邓亚萍更是在退役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一路斩获硕士与博士学位,成功实现跨界转型。
这些运动员深知,过往的荣誉与收入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阶段性成果,终会消逝。唯有在退役后放下光环,积极学习新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勇敢迎接社会挑战、努力探寻新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才能撕掉“退役运动员”的单一标签,以全新姿态与实力走好退役运动员的“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