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儿童的身体特征或学习能力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这种显著差异使他们必须接受个别的特殊教育方案以及相关的服务才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这一类儿童被称为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有学习或行为问题的儿童,有肢体残疾或感官损伤的儿童,以及天才儿童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身体结构或功能存在明显异常的学生被称为生理发展异常学生,他们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障碍。

接下来主要讨论听觉障碍的含义、分类、产生原因、出现率及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等。

01听觉障碍的分级与分类

听觉障碍也称为听力残疾、听力障碍、聋、重听或听力损失等。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的残疾标准规定: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残疾标准中,对听力残疾的分级作了新的规定,把听力残疾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听力残疾一级、听力残疾二级、听力残疾三级和听力残疾四级。

在听力残疾标准中听力损失的数值是指语言频率分别为500 Hz、1000 Hz和2000 Hz时听力损失的平均值。

聋和重听均指双耳,若两耳的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则以听力损失轻的一只耳为准。

根据听力损伤的部位可以将听觉障碍分成三大类,传音性听觉障碍、感音(感觉神经)性听觉障碍、混合性听觉障碍。

传音性听觉障碍其听力损失主要发生在外耳和中耳部分,因外耳和中耳的结构和生理所具有的特性,传音性听觉障碍很少有高于60-70 dB的听力损失,其听力损失一般可以通过声音放大、医学治疗或手术来减轻。

感音(感觉神经)性听觉障碍是由于耳蜗内以及耳蜗后听神经通路病变而导致的听力损失,分为感觉性听觉障碍和神经性听觉障碍。

感觉性听觉障碍由耳蜗病变引起,故又称为耳蜗性聋,主要是耳蜗的听觉毛细胞或听神经受损所致。

神经性听觉障碍因病变发生在耳蜗后面的神经部位,所以又称为耳蜗后性聋。

混合性听觉障碍是外耳、中耳和内耳都有问题所致,即同时患有传音性听觉障碍和感音性听觉障碍。

02听觉障碍出现的原因与出现率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推算,我国8296万残疾人,其中听力残疾人为200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另外我国每年新诊断出的听力语言障碍儿童约2万到4万。

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听觉障碍学生(6到15岁)在校生人数为115785人。

造成听觉障碍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家族遗传、近亲结婚、地方病(克汀病等)、发育畸形、妊期疾病、药物中毒、高烧疾病、中耳炎、外伤、噪声以及其他不详的原因。

其中遗传原因和发育所致的听觉障碍占相当比重,药物中毒、高烧疾病、中耳炎等后天原因所致的听觉障碍最多,其他病因和不详原因导致的听力语言残疾数量庞大。

听觉障碍的病因分类,由于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医学上分为先天性听觉障碍和后天性听觉障碍。

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前的听力损伤被称为先天性听觉障碍,在后来的生活中发生的听力损伤被称为后天性听觉障碍。

在教育上关注的主要是听力损伤是发生在语言发展期之前(称为学语前)还是发生在语言发展期之后(称为学语后)。

由于学语后听觉障碍学生有学习语言和用语言交流的基础,因此听力损伤的发生时间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影响很大。

研究表明:大多数有听觉障碍的学生的听力损失发生在学语之前,只有少数听觉障碍学生的听力损失发生在学语之后。

听觉障碍的出现率是指在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已存在的听觉障碍人数的比率,出现率也称为流行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听觉障碍的出现率不同。

听觉障碍学生的记忆与普通学生相比呈现出以形象记忆为主、以手语记忆为主的特点。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材料,如通过眼睛获得事物的具体形象来组织材料,构成识记的内容。

而抽象记忆则是以语词等抽象符号作为其识记的材料,抽象的语词符号主要是通过听觉系统获得的,这恰恰是听觉障碍学生的不足。

在听力语言康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习与交流仍然以手语形式为主。

由于手语是将静态的抽象符号转换为动态的视觉形象符号(如手语动作)的语言形式,因此听觉障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交往过程中主要以手语记忆为主。

03听觉障碍学生的特点

听觉障碍学生的特点包括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两个方面,与正常的普通学生相比,听觉障碍学生的身体特点不如心理特点那么明显。

早期的研究显示,听觉障碍学生的身体形态,总体上的发育水平(如身高、坐高等)不如普通儿童。

由于内耳与人的平衡功能有关,如果听觉障碍是因为内耳损伤导致,有可能其身体的平衡能力较差,容易摔倒。

听觉障碍学生的特点可以从感知特点、注意特点、记忆特点、思维特点 、语言特点 、个性特点六方面来讲。

有的听觉障碍学生能与正常人进行基本的听说交往,有的则只能获得少量的声音刺激,有的则根本听不到周围声音。

综合听、视、触等感知觉、听觉障碍学生的感知特点主要表现在感知事物不全、感知主次不清、 听觉以外的感知觉得到加强。

听觉障碍学生的记忆与普通学生相比呈现出以形象记忆为主、以手语记忆为主的特点。

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听觉器官的缺陷,会因为身体自身的补偿作用,使听觉器官以外的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器官)的功能得到加强,因此视觉在感知活动中处于强势地位。

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学生的视知觉速度提高比较快,在凭借视觉参与的感知活动中,他们的视知觉能力与正常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一般来讲听觉障碍学生的注意与普通学生相比有 视觉刺激引起的注意较好、有意注意发展缓慢、 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听觉障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眼睛,由于长期使用眼睛会引起眼睛的疲劳从而影响到注意的稳定性。

思维是人的重要心理现象之一,它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是以语言作为基础和表现的。

听觉障碍学生在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正常学生相比有以具体形象内容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听觉障碍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得到充分而恰当的听觉回馈以及成人与同伴的语言强化,因此也就失去了正常的语言习得的环境。

听觉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语言障碍成为他们最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发音不清、发音不好、音节受限制、词汇量少等方面。

听觉障碍学生的个性是否有不同于正常学生的特点尚存争议,不过从教育实践及与听觉障碍学生的交往中,还是会发现他们的个性有不同于正常学生的地方。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具备随班就读的条件和能力,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融合教育中的特需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发展的多样性,这决定了融合教育所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融合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复合型教师,更需要来自普校、社会、家庭及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与合作。

■ END ■

配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指向灯教育

140获赞 1.8万粉丝
指向灯教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