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冷冷冷”“抖抖抖”,一入冬,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加上现在人们对亚健康问题都很关注,进补也成了很多人迫切的需求。 当然冬季适当进补,可以为冬季奠定物质基础,对恢复体力、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宿疾都有重要的意义。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任驰提醒大家:冬季进补要讲科学,否则很容易步入误区。

盲目进补。很多人认为冬季就该大补,于是过度食用人参、鹿茸等滋补品,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若本身是热性体质,如经常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干结的人,过度食用温热性质的补品,会导致体内火气过旺,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等上火症状。中医强调要辨证施补,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

以药代食。有些人过于依赖药物养生,忽略了食物的作用。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日常饮食中的许多食物都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如多吃山药能补脾胃,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日常食用的黑豆、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其实,合理的食疗通常比单纯吃药更安全温和,也更容易坚持。

过度进食温热食物。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冬季适当吃温热食物可以抵御寒冷,如羊肉、桂圆等。但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肠积热,出现口臭、便秘等问题。中医强调进出平衡,食物的搭配和适量摄入很关键。入秋即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忽视滋阴。 人们往往注重温阳,却忘了冬季气候干燥,人体也需要滋阴。像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如果被忽视,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阴虚症状,因为人体阴阳是相互依存的。

过度保暖。过度依赖暖气、空调等取暖设备,室内温度过高,会使人体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导致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中医认为“冬三月……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意思是保暖要适度。

运动过度或不足。一方面,有些人在冬季运动过度,大汗淋漓。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冬季过度出汗会耗伤心气。另一方面,有人因寒冷而完全不运动,这样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身体抵抗力下降。

晚睡晚起。虽然冬季适合早睡晚起,但如果过度晚睡晚起,则违背了人体的生物钟。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活动都有其节律,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脏腑功能,比如会影响胆经和肝经的排毒。

情绪过激。冬季易使人情绪低落,但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中医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情绪过激会导致气血紊乱。

喝水过少。冬季人们感觉不到口渴就很少喝水,其实这是错误的。中医认为水液代谢对人体健康很重要,饮水过少会使人体津液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影响血液循环。

不注意头部脚部保暖。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暴露在外易受寒邪侵袭;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寒从脚下起,如果忽视头部和脚部的保暖,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痛经等疾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举报/反馈

九派健康

148万获赞 11.5万粉丝
提供有趣实用的健康知识。
健康医疗卫生领域资讯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