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新西兰格局传媒
【格局新闻网专讯】近日,新西兰的话题再次成为世界性新闻头条——全国各地数万民众参加了为期九天的抗议游行,本周二(11月19日),游行民众已抵达首都惠灵顿,举行了可能是新西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种族关系大型集会之一。
警方称,约有 42,000 人聚集在新西兰国会大厦前,这是反对《怀唐伊条约》拟议法案抗议活动的最后阶段。抗议者要求立法者否决本月早些时候由联盟政府成员之一行动党提出的《条约原则法案》。
《条约原则法案》旨在在法律上定义《怀唐伊条约》的原则。国会已通过一读,并支持将其提交专责委员会审议。
拟议的法案基于行动党与国家党在联盟协议中达成的政策。
如果拟议法案通过成为法律,将彻底改变新西兰建国文件《怀唐伊条约》的解读方式——该条约是 500 多名毛利酋长与英国王室于 1840 年签署的一项协议,对维护毛利人的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法院和单独的毛利法庭的裁决逐渐扩大了毛利人的权利和特权。然而,一些人认为这歧视了非土著公民,这些权利应适用于所有新西兰人。行动党由此提出了一项法案,提议改变《怀唐伊条约》的解释方式,并对《怀唐伊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狭义解释写入法律。
行动党认为,现行原则扭曲了条约的初衷,为新西兰人创造了双重制度,导致毛利人与非毛利人享有不同的政治和法律权利和特权。该党经常呼吁结束“种族分裂”。
行动党领袖大卫·西摩(David Seymour,具毛利血统)在国会发表讲话时表示,这些原则“赋予毛利人与其他新西兰人不同的权利……这项法案的目的是打破国会 49 年的沉默,以法律形式定义这些原则,从而清楚地表明该条约对现代新西兰人的意义”。
西摩的讲话遭到了反对党的不满和反对声浪。全国许多毛利人及其支持者认为,这项有争议的法案破坏了《条约》及其原则,侵犯了新西兰毛利人民的权利并助长了反毛利人的言论——毛利人约占新西兰 530 万人口的 20%。
据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周二,当第一批游行者在中午前到达国会大厦前时,人群在城市中绵延约 2 公里,天际线被毛利旗的红、白、黑三色点缀。抗议者举着标语牌,呼吁政府遵守《条约》并“废除《条约原则法案》”。人们在街上行走时,歌声和哈卡舞(毛利战舞)声此起彼伏。
“为条约游行”从新西兰远北地区和南岛的布拉夫地区开始,人们步行、乘车或骑马,在9天时间里蜿蜒穿越整个国家,直抵首都惠灵顿。此次抗议活动还呼吁政府采取各种可能影响毛利人的政策,并演变成为一场庆祝原住民自豪感和文化的运动。
“毛利民族今天诞生了,”抗议运动的代表人物埃鲁·卡帕·金吉 (Eru Kapa-Kingi) 对人群说道。“我希望今天参加游行的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今天所承诺的是什么。未来我们将回归到我们的 rangatira (酋长)。”
今年9月刚刚加冕的毛利女王恩加·韦·霍诺·蒂波Nga wai hono i te po 也在抗议者之列。
毛利女王的发言人周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毛利女王愿意帮助引导有关国家地位和民族团结的对话,但她不会接受破坏(条约)的单方面进程。”
新西兰毛利君主职位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象征意义,但没有法律地位。它也被认为是毛利部落的最高酋长。
游行活动的组织者呼吁举行和平抗议并得到了响应,游行、聚会现场洋溢着欢乐和团结的气氛。尽管人群规模庞大,但警方并未接到任何骚乱报告。许多非毛利人出来支持游行,他们认为这是对毛利人权利的侵犯,对此感到痛心。
《条约原则法案》并未获得广泛支持,当局和坊间均认为不太可能成为法律。然而,它引起了公众、学者、律师和毛利人权利组织的普遍愤怒,认为该法案制造了分裂,破坏了《条约》,损害了毛利人和执政当局之间的关系。
《条约原则法案》的提议人、行动党领袖大卫·西摩周二在游行民众面前短暂露面时,人群中发出“否决该法案”的呛声,他便挥手示意并走回国会大厦。
随后,西摩在接受新西兰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游行抗议活动很重要,但这次游行并不代表新西兰。“总会有人大声疾呼,”他说。“我认为,归根结底,绝大多数新西兰人都在工作、上学,他们将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辩论。”
此前西摩对当地媒体表示,他不认为他的法案会引起分裂。“我认为分歧已经存在——你说我的法案造成了分歧,而我认为它揭示了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分歧。”
在反对党的严厉批评、多次拖延程序、以及毛利女议员迈皮-克拉克(Hana-Rawhiti Maipi-Clarke )在国会辩论大厅唱跳哈卡战舞并撕毁拟议法案副本等压力下,该法案仍于上周四通过了一读。
司法委员会将听取有关该法案的意见,预计整个过程将耗时六个月,之后法案将返回国会进行二读。
游行抗议活动在周二晚些时候提交请愿书后,陆续散去并离开国会大厦广场。
警方称当天有多人失踪,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但稍后所有人都已经与家人团聚。警方还说过去 48 小时内没有发生其他值得注意的事件。
特别声明:本文系中新网客户端“华媒站点”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中新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展示平台。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网

4037万获赞 641.5万粉丝
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