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波,威海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军伟,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龙荣科,威海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昌刚介绍威海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情况。
威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业经济放在“大抓经济”的突出位置,今年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召开了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和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工业经济“定盘星”“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5.2%,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6.8%,均列全省第1。威海市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连续两年获评省级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全省唯一。
构建强力推进体系,支撑保障更加有力
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部署,着力完善新型工业化推进体系。在组织体系上,强化市重点企业培育指挥部、市工业运行指挥部协调作用,威海市领导亲自担任10条优势产业链“链长”,建立千名干部与千家规上工业企业结对服务机制,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汇聚了强大合力。在政策体系上,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文件,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和新一轮冲击新目标行动,在全省16地市率先出台了工业经济“开门红”奖励政策,充分激发区市和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推进体系上,牵头制定了我市落实省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工作方案,逐月开展35个重点行业分析研判,依托企业大走访活动机制,“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解决行业和企业发展难题。1—10月,全市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74.3%,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5.7个百分点,工业运行回升向好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面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增强新型工业化核心竞争力。突出平台载体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做强医疗器械、碳纤维等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1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全省第4,全市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达到486家。突出创新项目引领,分行业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加快构建“技术攻关+产品研制+示范应用”创新生态,年内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4个、全省第4,累计培育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等创新产品141项。突出质量品牌赋能,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推动服装、食品、钓具等传统产业价值提升,光威复材等4家企业入选“山东制造·齐鲁精品”名单,天润工业获评全国质量标杆。经过持续争取,今年我们成功注册了“威海钓具”集体商标,这也是国内钓具行业首个集体商标,将对提升威海钓具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影响力产生显著推动作用。
做优链群产业生态,内生动力全面增强
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点”上强企业,深入推进“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黄海造船、泓淋电力、广泰空港等企业产值增幅超过20%,恒邦矿冶有望成为我市工业领域第6家过百亿企业。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工程,依托“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全市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805家。“线”上固链条,深入落实“链长制”,先后召开打印设备、碳纤维等6次专题会议,高规格举办第二届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暨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全省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跨国药企走进山东”等融链固链活动51场次,20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升。“面”上育集群,实施产业集群能级提升行动,聚焦八大产业集群、10条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专业园区,累计培育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第2。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别达到3个、10个,数量稳居全省前列,集群式发展效应充分释放。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体系筑牢夯实
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质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开展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实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251个,截至10月底更新设备9569台(套),占年度计划83.1%,1-10月份威海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9%,高于全省7.6个百分点、全省第1。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研究编制《威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累计83家企业入选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名单,浦林成山成为威海市首家国家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延伸,以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为抓手,引导企业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布局,不断催生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新模式,先后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2家。在今年“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纺织服装分赛上,我市10件作品入围获奖名单,其中未来机器人、金猴集团作品分别获得大赛金奖。
激活数字经济引擎,融合赋能势头强劲
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统筹部署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基建持续完善,深入开展直供电改造、疑难站址攻坚专项行动,累计建成5G基站8333座,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到100%,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注册和解析业务量超过1.2亿条。数实融合深度赋能,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推广“产业大脑+晨星工厂”转型模式,9个项目入选省“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名单,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6个、全省第3,全市省级“产业大脑”和“晨星工厂”分别达到4个、157个,其中海洋食品加工获评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全省12个)。核心产业加速跃升,谋划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集成电路“强芯”等九大工程分类施策,打印设备产业入选首批省级数字产业集群,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个、全省第1。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8%,稳居全省前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连宁燕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56万获赞 227.5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