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程晖
11月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三届自然资源战略发展高端论坛暨《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报告(2023年)》发布会在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校长、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出席会议。原国务院参事张洪涛主持会议。
本届论坛以“加强国际治理,稳固资源安全”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院士、中国工程院林君院士分别作了题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推动能源强国建设》《地球物理仪器传承、创新与发展》主旨报告。随后,与会领导专家聚焦全球能源资源治理、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开展了深入交流研讨。
论坛发布了《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报告(2023年)》。该报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的智库系列报告之一。报告分为综合篇和专题篇,分析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六大自然资源类型的总体发展趋势,包括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时空变化规律,挖掘蕴含在数据变化中的自然资源发展特征。从战略性金属矿产进口多元化布局与储备、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耦合评价以及中国省域自然资源韧性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中国自然资源治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报告》的发布为中国自然资源发展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为加强国际治理、稳固资源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治理迈上新台阶。全国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矿产资源自主供应能力有所增强,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稳定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海洋资源利用规模逐步扩大。这些成就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资源方面,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稳步推进,水土流失面积及侵蚀强度均持续下降。2022年,荒漠化土地治理面积达184.73万公顷,相比2021年上升约28%;水土流失面积为265.34万平方千米,相比2011年减少29.57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呈现出由高强度向低强度变化的特征,轻度侵蚀面积占比64.72%,相比2011年提高17.81%。
矿产资源方面,部分矿产自主供应能力有所提升,新能源发展带动部分矿产资源供需双向增长。2023年,我国能源矿产产量均有所增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相比2022年分别增长3.40%、2.10%和5.60%;新能源发展所需的锂矿产销量增长最为显著,2023年,锂矿产量相比2022年增长31.01%,消费量增长13.63%;锂离子电池需求旺盛进一步带动非金属矿产石墨的产销量大幅增加,2023年,石墨产量相比2022年增长15.46%,消费量增长7.27%。
水资源方面,我国用水效率稳步提升,地表水质量持续提高。2023年,我国用水量平均值为5906.5亿立方米,比2022年降低1.52%;2021-2023年,水质优良的I~III类河流长度占比相比2010-2020年增长23.14%。随着发电结构的清洁化转型,电力系统水资源消耗逐步向清洁能源转移,水力和核能发电的耗水量有所增加,2020年直接耗水量相比2012年分别增长约78%和273%。
生物资源方面,我国生物资源多样性水平提高,森林与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稳中有进。2023年,生物物种达135061种,相比2021年增长17.38%;2022年,森林总面积23100万公顷,较2021年增长0.14%,全年完成造林3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2017-201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增长80个,增长率为2.90%,自然保护区面积增长4.3万公顷,增长率为0.03%。
气候资源方面,我国光照资源及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0.86亿千瓦,累计装机容量3.90亿千瓦,较2021年增幅达到27.88%;总体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天数攀升,全国 31 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303.81天,占全年天数比例为 83.01%。
海洋资源方面,海洋生态系统治理效果显著,海洋资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2022年,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健康率为29.17%,比2021年增加4.17%;中国海洋渔业总产值为7130亿元,同比增长7.91%,海洋渔业总产量为3230万吨,同比增长2.02%;海洋矿产产值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13.98%;全国海水淡化工程有150个,比2021年增长6个,工程总规模235.70万吨,同比增长26.97%。
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自然资源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需平衡压力依然不减。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生态修复和保护任务繁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三是资源利用方式惯性严重,利用效率参差不齐,节约集约水平亟待提升。四是现有的自然资源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漏洞和执法力度不足现象依然存在。五是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性,决定了资源跨国竞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培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任务仍然艰巨。
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在未来自然资源治理的工作中,一是要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修复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是要设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体系及集约利用标准,推动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四是要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法治化进程,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提高监管效率,强化执法力度。五是要加大对战略性资源的开发与储备,参与全球资源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国际资源交易规则,维护国家的资源安全和利益。
自然资源治理的挑战与成果并存,同时也对未来自然资源治理提出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具创新思维的要求,也成为今后研究的“问题导向”。《报告》的发布为中国自然资源发展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也为加强国际治理、稳固资源安全提供科学而有力的支撑。
举报/反馈

中国发展改革

153万获赞 15.3万粉丝
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中国发展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