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省级机关(单位)录用公务员考试报名正在进行中。媒体梳理发现,诸多省份招录计划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基层一线倾斜,多省份也明确部分招录条件年龄放宽至40岁。
破除职场“35岁门槛”,近年来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公务员招考在这方面的破冰尝试,其实早就开始。
如2023年度公务员省考招录中,就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上个月结束报名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公务员考试,也明确对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0周岁以下。总体来看,公务员招录要求35岁以下的“一刀切”局面,正在加速改变。
要指出的是,相对于社会期待,目前的突破仍是有限的。一方面,年龄条件放宽至40岁的,只是部分岗位;另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即,“35岁门槛”在公考招录中仍是主流要求。不过,由于公务员招录的风向标意义,这种有限突破,依然有着重要的引领价值。
应该看到,“35岁门槛”在就业市场中之所以逐渐发展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除了因为过去劳动力红利充裕这层大背景,其实与公考普遍要求35岁以下所带来的参照效应也不无关系。相应的,现在公考带头破除“35岁门槛”,也自然有利于给企业用人确立新的参照标准。
当前,打破“35岁门槛”呈现出加速之势,除了与社会的呼声有关,也是因为社会劳动力资源供应本身的变化。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净减少500万—600万左右,2023年更是净减少约一千万人。这其实为逐步放宽就业中的年龄限制削弱了阻力。
另外,“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已达38.8岁。若再继续坚持“35岁门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尚未达到社会平均年龄之时,在职场上就可能面临天花板,这显然难言合理。同时,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即将实施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35岁门槛”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所以,从公考开始,主动打破“35岁门槛”,有着越来越大的必要性。在目前的探索基础上,其实还可以有更多尝试。如公考招录,可进一步细化各岗位的要求,赋予更多岗位更开放、更具弹性的年龄限制。
同时,也要破除一些认知误区。如有观点认为,年龄限制破除后,将让就业市场的竞争更激烈,增加年轻人就业压力。这实际上是一道伪命题。
首先,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放开年龄限制,长远看最终惠及的是每个群体;其次,招聘、升职过度追求年龄上的“掐尖”,催生了大量被“优化”的中青年,这不仅伤害就业公平,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内卷和焦虑,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运转效率,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甚至放大不同年龄群体间的代际冲突。
过去几十年里,突出的人口红利叠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在职场招录条件乃至职场文化中打下烙印,逐渐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年轻崇拜”。但在老龄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年轻崇拜”已到了需要纠偏的时刻。
整体构建一种新的“职场年龄观”,重新审视每个年龄群体身上的比较优势和价值,减少单纯因年龄带来的歧视感,以及防止不同年龄群体的收入分化、机会分化,对于增进社会的和谐指数,实现更公平的包容性增长,已越来越有必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考带头破除“35岁门槛”,只是第一步。我们的法律、机制、社会观念等,都需要有新的调整和应对。
澎湃特约评论员 闵萧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713.5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