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彤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十周年、北京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第四年。5大重点工作任务15条具体举措、加强8个重点发展产业吸引外资,站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的新起点上,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启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日前,第三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在北京召开。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署了《深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协同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放大改革综合效应等5大重点工作任务15条具体举措,以促进三地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2021年9月27日,随着首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在天津召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正式落地实施,三地按照自贸试验区获批时间轮流举办联席会议,今年首次在北京举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协同作为北京自贸试验区发展的一大特征与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一地创新、三地互认”政策共享清单,加强三地制度创新联动;形成京津冀保税展示交易异地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同、税收协作共治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在促进投资贸易自由便利方面,创建全国首个“单一窗口+区块链”模式,推动三地海关通关、口岸物流数据上链共享;“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已适用于京津冀全部类型进出口集装箱货物,进口货物提箱用时由1—2天压缩至最短1.5小时,出口货物集港预期由5天压缩至1—2天。创新推出京津冀投资促进战略合作模式,确立首批“京津冀全球联合招商伙伴”,通过三地产业链联合招商、深化区域项目资源对接协作等举措,加大区域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大兴国际机场,打造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实现空间与政策“三区叠加”,建成自贸试验区创新服务中心、国际生物医药园等载体。建成投用全国首个跨区域服务的离岸贸易公共服务平台“京贸兴”,累计核查贸易结算额32亿美元。推出五批203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发布首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实现三地从业资质资格跨区域互认;出台《京津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便利化措施》,实施高精尖人才标准互认、急需紧缺人才准入条件放宽等一揽子举措,要素流动合作不断深化。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围绕制度创新、产业协同、对接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等方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形成协同开放合力。2023年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二的面积贡献了京津冀地区约1/4的实际使用外资、1/5的新设外资企业、1/6的进出口值,成为了外资重要聚集地和外贸发展新引擎。
此次联席会发布的《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指引》正是从基础概况、产业布局、政策支持、投资服务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引。并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度的角度,系统整理了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成果,提出了现代金融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生物健康与生物医药、国际贸易、临空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8个重点发展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该指引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深化优势互补,加快推动三地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时报

26.9万获赞 18.8万粉丝
国研中心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经济类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