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20日当天,全国就有至少20场马拉松赛事举行。饶是如此扎堆,仍有不少跑者抱怨“一签难求”。就拿这个周日就要鸣枪开跑的北京马拉松来说,报名人数超18万,再创纪录,有网友调侃“中签就像中大奖”。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马拉松热”在中国出现并持续升温的主要支撑。中国马拉松赛事渐入佳境,离不开多座城市的热烈回应。在主办方精心设计的跑马路线中,能为城市代言的多个经典景点被串珠成链,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和Slogan(标语)。在这个再造的、充满仪式感的城市空间内,城市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凝练,不同的人们——不仅是跑道上的跑者,也包括现场或远程“在场”的旁观者,对于城市文化达成了某种程度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中蕴藏着强大的情感和智慧资源,正是城市未来发展无形但宝贵的财富。
社交媒体上的狂欢和线下消费的火热,在很多时候,让人们似乎淡忘了,马拉松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健身项目,而是一项竞技项目,其追求突破和极限的理念,本身就预示了风险的存在。由此说,要接住“马拉松热”的流量,还真的是要少一些侥幸,多一些对体育精神的敬畏,别一心想着流量变现,只有拿好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剧本”,在赛事管理上下足绣花功夫,从长计议,才能真正释放马拉松赛事的累积效应。
来源:光明日报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770万获赞 548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