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善良的人,带给我们温暖,成为我们道路中的光。
同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充满恶意的人,让我们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是痛彻心扉。
当我们熬过这段黑暗的时间,如何面对记忆里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的面孔?
是原谅、感激,还是仇恨、敌视?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告诉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在意。
费斯汀格法则:无视是最好的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费斯汀格法则,
他指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10%是这件事本身,90%则是你对这件事的反应。
换个思路来想,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有10%我们是不可控的,但有90%是我们可以去改变的。
别人的伤害,属于不可控的10%。我们如何应对别人的伤害,决定着我们能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其实,我们无法改变对方伤害自己这一事实,因为许多恶意都是没有原因的。
如果绞尽脑汁地思考“对方为什么要伤害我”“是我哪里做错了吗”等问题,并不会得到答案,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到无尽的内耗之中。
莫言曾说,所有伤害你的人,都是故意的。他在伤害你之前,就已经权衡过利弊。
当别人伤害你时,你难堪了,他们会觉得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你愤怒了,对方则会说开玩笑的至于吗,反而显得自己无理取闹。
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无视。
当别人向我们释放恶意时,如果我们不接收,那对方只会自讨没趣。
面对那些已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更不要再花费时间去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之中。
当一个人骂了你,如果你记了1分钟,那他就只骂了你1分钟。
如果你记了一年,那他就骂了你一年。
因此,纠结对方如何伤害了你,只能让你在反复回忆中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
直接无视,也就杜绝了那些伤害对你的影响。
抚平伤害:避免陷入“受害者心态”
当我们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必然会让我们陷入一段心情灰暗的日子。
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对生活提不起兴趣,每日都处在和情绪的斗争之中。
我的大学室友小芳失恋之后,整日闷在自己的床上,床帘一拉就隔绝了外界,连饭也不吃。
在她隔壁床位的我,总能听到她压抑的啜泣声。
有一天,她终于愿意和我们哭诉她的经历,她说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得到回报,反而被男朋友分手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时的小芳其实有一种“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指的是在人生事件中,倾向于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对待,常见的心态有以下几种。
比如,将一切过错都归咎在别人身上,而觉得“我没做过、我是对的”等等。
同时,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
研究表明,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很难从消极的心态中走出来。
那么,如何从“受害者心态”中走出来呢?首先要做的是,从“自怜”的怪圈中跳出来。
“自怜”其实是对自己所受伤害的一种夸大,是一种“为流泪而流泪”的心理。
其实,一段正常感情的破碎,双方都有一定的问题。
这时候,只需要尽量客观地列出令自己悲伤的事实。
列出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事实性的悲伤也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大。
在面临一些伤害时,我们需要站在比“我”更高的上帝视角,去梳理整个事情的过程。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也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整件事情。
继续前行: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
在抚平伤害之后,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前行。
人们在受到伤害时,会被沮丧、难过、愤怒等情绪遮蔽心灵,丢失那个阳光积极的自己。
经历伤害之后,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重新找回快乐。
这时候,可以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
比如,唱歌、爬山、写作、绘画等等。
假如将我们的心灵比作一杯清水,那么伤害就像在这杯清水里面滴了一滴墨水,让我们原本清澈的心灵变得浑浊。
此时,让心灵重回清澈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往里面加清水,直至稀释掉这滴墨水。
那么,新的清水从哪里来呢?就从我们前行中遇到的新体验中来。
当我们收拾背包走出伤害,重新走向世界时,我们也就不再于纠结过往的伤害,而是不断被新奇的人生体验所吸引。
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我可以完全掌控我的生活”。
同时,可以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比如游泳、舞蹈等等。
这些新的技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下的快乐,而不去纠结过去的得与失。
此外,我们可以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读书会、志愿活动等等。
研究表明,参与志愿活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也被某人“需要”时,我们会更有动力成为更好的人。
这样一来,过去的伤害就会完全翻篇,而迎来我们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其实,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被伤害。
这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加积极地去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有过得足够的精彩,才是对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最好的“报复”。
面对过去的伤害,我们既不用委屈自己原谅别人,更不必因为对方的伤害促使你成为更好的人而感激对方。
伤害就是伤害,而挺过这些的伤害的你,才是自己最应该感激的人。
如果你也曾被伤害,请记住:我不再回应恶意,我不再过度解释自己,我也不再会掉入自证陷阱。
任何人,都无法剥夺你平静而愉悦的人生。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