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8日讯 10月28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姜进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吉明,威海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主任宋喜红介绍《2023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和《2023年威海市海洋灾害公报》有关情况。
《2023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主要内容
海洋生态基本格局。威海市海岸线长度968公里,管辖海域面积9817平方公里,位于黄海西部近岸二级生态区。2023年,威海市海洋生态基础状况良好,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平均温度较往年偏高,海水pH值、盐度、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以及石油类等监测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在市区、荣成、文登及乳山海域均有分布;其次为粘土质粉砂,主要分布在威海湾东北部海域。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总体稳定。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7种,主要类群为甲藻和硅藻;鉴定出浮游动物60种,主要类群为浮游幼虫、桡足类、刺胞动物门、枝角类、端足类;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3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威海近岸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丰富,2023年调查结果显示,海草床、海湾、河口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和结构特征稳定,水体环境和沉积环境良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海洋生态灾害与风险。2023年,威海市近岸海域未发生灾害级别赤潮,但局部海域赤潮灾害风险仍然存在。黄海浒苔绿潮连续第17年影响威海市南部海域,持续时间20天。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到2023年底,威海市互花米草存量面积大幅减少,治理区域实现全覆盖,互花米草快速蔓延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23年,双岛湾及乳山沿岸地区存在海水入侵现象,未发现土壤盐渍化现象。近3年相比,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程度总体略有减轻。
海洋生态保护行动。威海市立体化实施海洋生态预警体系建设,构建以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为基础的监测业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多元化推进海洋生态预警能力提升,2023年,近4000平米的海洋生态预警综合实验楼竣工验收并正式启用,构建了集实验室监测、岸基监测、船舶监测、在线监测和遥感监测等全方位、立体化监测网。常态化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2023年累计修复海岸线20余公里。前置化做好海洋生态灾害综合防控,印发《2023年威海市近海浒苔绿潮防控方案》,绿潮灾害期间,安装布设浒苔海上拦截网60公里,出动清理人员965人次,使用机械设备242台(班)次,累计清理浒苔378.5吨,2023年浒苔绿潮总体呈现“登陆时间推迟、影响时间缩短、登滩量减少”的特点。
《2023年威海市海洋灾害公报》主要内容
近岸海域水文状况。2023年,威海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平均温度14.9℃,较2022年高1.1℃。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1月~4月、10月~12月呈升高趋势,5月~9月呈波动下降趋势。近岸海域潮汐类型以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半日潮为主。风暴潮过程情况。2023年,有1次达到蓝色警报级别的温带风暴潮过程影响威海近岸海域,未发生台风风暴潮。2019年~2023年,威海市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7次,其中10次过程达到预警级别。与近5年相比,2023年风暴潮过程1次,明显减少。海浪过程情况。2023年,威海近岸海域受气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的影响,共出现海浪过程19次,其中15次海浪过程达到预警级别,累计影响时长37天。海冰情况。2022/2023年冬季,未发生灾害性海冰过程。近五年,威海近岸海域海冰情况整体呈现覆盖范围小、冰层薄、冰期短的特点。海平面变化。2023年威海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100毫米,沿海各月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同期。1980年~2023年,威海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略低于同期全国沿海3.5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海洋防灾管理。威海市立体化布局全市海洋观测网络,2019年以来,相继在小石岛、乳山湾等重点区域布设波浪观测浮标4套、生态监测浮标2套,初步构建了以海洋站、地波雷达站、海洋浮标为主的立体化海洋观测网,实现多源异构海洋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常态化海洋观测设施运维管理,开展小石岛、逍遥港重点海洋站定期巡检,全面保障观测数据稳定获取。多样化海洋预报产品制作发布,聚焦海洋渔业、旅游观光等重点涉海行业,2023年发布海洋牧场、海水浴场、重点渔港等专项预报1825期,发布渠道涵盖手机短信、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打通了海洋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闪电新闻记者 孙雅倩 张钰颖 威海报道
举报/反馈

闪电新闻

4911万获赞 242.7万粉丝
闪电新闻,看见未来。
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