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时间过得真快,11月1日我们将迎来寒衣节,寒衣节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十月初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年有十二个月份,而冬季分别是农历十月、农历十一月以及农历十二月,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冬天的第一天,因此古人把这天定为“寒衣节”,寒衣节又名十月朝、祭祖节、秋祭,其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我国“三大鬼节”。
提起寒衣节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寒衣节起源于我国周朝时期,《诗经》中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到了农历七月暑热天气即将结束,大火星开始西沉,而到了农历九月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因此这就有了“九月授以”的习俗。由于九月还处于深秋,授衣显得过早,到了宋朝时期将这习俗改到了十月朔日,朔日也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人类有两大信仰,一是天体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认为人去世后会通往另外的世界,还存在感知需求,因此我们在给亲人送寒衣的同时,还要给祖先送寒衣,其目的就是让祖先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安逸,这虽然看起来没有科学根据,但这是一种追孝的表现,可以告诫后人不要忘本。
《武林旧事》记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禇衣之类”,说的就是在宋朝时期,每到十月初一人们都要去郊外的坟墓边进行祭拜,并把冥衣鞋帽烧给祖先;而到了元代,人们已经正式把十月初一祭拜祖先称为送寒衣节;到了明代时期,每到十月初一,人们把五色纸(红色、黑色、白色、粉色、绿色)裁剪成纸衣、纸鞋,然后拿到坟前进行烧献;而到了清朝时期,每到寒衣节人们除了要在坟前烧纸衣外,还要烧纸钱、纸锭,人们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今年寒衣节不一般,这天还恰逢“危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择吉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人们嫁娶、搬家、安葬、开业等都会择吉,上到国家大事如册封、祭祀、出征等也会择吉,其目的就是图个平安、顺利,古人根据天体运行变化制定了黄黑道日,供人们用事择吉趋吉避凶作参考与选择。
那么如何择吉?在我国民间择吉有一个重要的参考,那就是“建除十二日”,建除十二日分别是:建日、除日、满日、平日、定日、执日、破日、危日、成日、收日、开日、闭日。今年寒衣节的干支时间为甲辰年、甲戌月、己巳日,这天对应建除十二神中的“危日”,危日的“危”有小心谨慎的意思,因此危日属于“凶日”,根据民俗信仰,像搬家、结婚、安葬等都不宜在这天进行。
在寒衣节当天人们要上坟给祖先烧寒衣,今年寒衣节又恰逢“凶日”,为了图个吉利,我们在上坟时要多加注意,总结起来就是牢记“1不烧、2不供、3不去”,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忌讳寒衣不烧干净
在寒衣节这一天,人们会为亡人焚烧寒衣和纸钱,以示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古人认为如果寒衣和纸钱没有完全烧尽,就被认为是对先人的不敬,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祖先是家族的保护神,因此给祖先烧寒衣除了是让祖先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安逸外,还希望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因此,在焚烧寒衣和纸钱时,人们会确保这些物品能够完全烧尽。
此外,进入农历十月天干物燥,像坟墓边枯树、枯叶比较多,燃火很容易引发火灾,如果寒衣或者纸钱未燃烧干净就离开,那么就很容易引发火灾。
为了避免火灾等安全隐患,我们宜选择空旷的地点焚烧纸钱或者寒衣,一定要避免在易燃物附近或风力较大的地方进行焚烧,以防止火势失控。同时现代社会提倡“文明祭祖”,在上坟祭祖时能不烧纸钱、纸衣尽量别烧。
不供奉单数祭品
老话说“神三鬼四”,在我国传统习俗中,特别是在供奉财神爷、灶王爷、土地神等神灵时,往往选择单数供品,如三个供品或者五个供品,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以及祈求庇佑的美好愿望;然而,在祭祖或上坟时,供品的数量往往会选择双数,如4个、6个或8个,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追思。
这是由于在我国《阴阳学》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像人居住的房子就是阳宅,而坟墓就是阴宅,坟墓边本该是属于阴气重的地方,因此我们去上坟时祭品宜选择双数。
忌讳上坟去太晚
寒衣节的时间在初冬时节,这个时候北半球天黑得较早,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行走起来本就困难,再加上今年寒衣节是“危日”,如果我们去上坟的时间过晚,那么等祭祀完天色已晚,天黑后由于视线受限,再加上路上的荆棘、石块等障碍物难以察觉,这会大大增加摔倒或划伤的风险。基于安全考虑,寒衣节上坟我们尽早出发,最好在下午3点前完成祭祀活动。
此外,去上坟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敬畏之心,穿着应尽量朴素,尽量不要穿颜色过于艳丽的衣服;同时祭祀时不要嬉笑打闹或大声喧哗,更不要随地大小便,这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总结,寒衣节上坟讲究多,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为了图个平安,这些习俗我们遵守一下也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