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猪肉价格回升,猪企盈利提升。但扩产动作收敛,因财务压力高。猪周期波动减缓,猪企更注重长期稳定发展。当前生猪产能饱和,市场调节供给节奏。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猪又贵了,猪企决定按兵不动

自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猪肉价格呈现回升的趋势,并于8月份达到高点。

根据数据监测,8月18日,我国生猪(外三元)均价超过21元/公斤,连续7周上涨。

不过,随着生猪供给有所增加,9月的生猪销售均价降至18.96元/公斤,但依然同比上涨了近16%,猪价回暖的迹象非常明显。

根据A股十七家上市猪企的9月生猪销售简报,企业的销售均价普遍在18元/公斤以上。

此外,市场上普遍的观点认为,今年4季度的生猪供给很可能收紧,又加上天气转凉,属于猪肉消费旺季,因此4季度猪价仍有上涨动力。

在这样一波猪价上涨的行情当中,最直接获益的当属生猪供应企业。

近期,牧原股份、ST天邦和大北农等上市猪企相继公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的经营业绩同比扭亏为盈。

其中,牧原股份从去年同期的亏损18.4亿元,回升至盈利100亿元以上。ST天邦从去年同期的亏损15.7亿元,回升至盈利13亿元以上。大北农从去年同期的亏损9.1亿元,回升至盈利1亿元以上。

猪企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除了猪价上涨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养殖成本的下降。

牧原股份表示,2024年以来公司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持续下降,8月已降至13.7元/公斤,年底有望达到13元/公斤。

大北农7月份的养殖成本已降至14.6元/公斤,温氏股份8月份的养殖成本低于14元/公斤。

今年猪饲料的原材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加之企业针对性地提高了产能利用率,有效带动整体的养殖成本下降,增加了利润空间。

面对猪价上涨的行情,有不少猪企发布了扩产计划。今年8月,新希望和华统股份分别募资38亿元和16亿元,用于养猪和偿还债务。

然而,与以往的大举扩张相比,当下的扩产动作明显收敛了。甚至有企业表示,偿还债务才是企业未来的重心。

例如,新希望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其募集资金的11亿元用于偿还银行债务。

同样的,华统股份地资产负债率超过75%,其去年账面货币资金仅为6亿元左右,而短期借款超过20亿元,还有接近20亿元的长期负债。

虽然企业对今年的生猪行情持乐观态度,但扩产不能快速变现,而饲料和猪场的资金投入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因此,大规模扩产不太可能成为今年的主旋律。

其实,这两家公司的情况并非个例。受到猪周期的影响,生猪养殖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上市猪企的负债率处于近几轮周期的历史高位。

本轮猪周期开始于18年6月,当年环保政策收紧、非洲猪瘟爆发,生猪产能大幅减少,猪价一路飙升至19年10月的41元/公斤。

后来猪价基本维持在30元/公斤,从2019年3月到2021年5月,猪企经历了长达27个月的盈利周期。

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猪企们迅速扩大产能,经营杠杆显著增加,虽然产能提升了,但猪价却下跌至2022年3月的12元/公斤。

猪价暴跌叠加激进扩张带来的高昂养殖成本,大多数猪企面临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严重亏损,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累计净利润为正。

这样一轮暴涨暴跌的超级猪周期之后,猪企对于能繁母猪补栏的意愿和能力已大幅减弱。

不过,当前生猪产能仍然是饱和供应的。截至2024年7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达4041万头,仍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行业依然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一方面,目前散养户的比例已大幅降至30%,而大规模养殖场占到约70%,这些场所有更高的融资能力和抗压能力。

另一方面,市场也在有意识的调节供给节奏,例如压烂和二次育肥。压栏是指生猪达到110-120公斤的正常出栏体重,但养殖户继续饲养。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购买正常的出栏猪,再养肥至150公斤左右。

这两种市场行为都是为了应对短期内因供给过多带来的猪价下滑,并看涨未来1-3个月后的猪价,短期内能推高猪价,但长期增加了整体供给。

目前,我国的养殖模式已逐渐规模化,猪周期的波动也在逐渐减缓,周期跨度或许延长到7-8年。

总的来说,猪企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更加理性慎重地应对市场变化,注重长期稳定发展而非短期利益。

举报/反馈

千千来

46.3万获赞 2.7万粉丝
千千来,我是来来,有事情请私聊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