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吸鼻子、清嗓子、咧嘴、耸肩、扭头.......当孩子出现这些抽动症状时,不少家长会担心:孩子这样会不会很难看?放任不管会不会变严重?
很多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难免着急,忍不住出声提醒,或是下意识地给予关注、训斥。
可是这样的行为却无意中强化了抽动症状,往往只能带来反效果。
那么,面对孩子的抽动发作,我们应该怎么办?
抽动症大多在儿童时间开始出现,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12岁最严重,研究发现,近50%的TD患儿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完全缓解,16岁后只有18%仍然有轻度的抽动症状。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增长,抽动症状普遍会逐渐缓解。
如果抽动症状不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需要特别干预或吃药,一段时间后症状通常可自行缓解。
只有在中重度的抽动症,或因为抽动表现影响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出现以上情况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而随着时间推移,药物治疗也可能不再是必要的治疗。
抽动症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然需要时间调整和缓解,在这期间,作为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平常心。
帮助孩子树立对抽动症状的正确认识,同时注意调整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如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日常活动,保持一定的规律性,避免过度疲劳、紧张或兴奋激动等,降低抽动反复发生的情况。
抽动症孩子很怕过分的关注,有时候家长或老师过分关注孩子的症状表现,要纠正孩子的小动作,结果小动作反而越来越多。
有人曾形容要抽动症儿童「不要眨眼,不要动」,就像要求过敏的人不要打喷嚏一样,虽然可以暂时忍住,但之后还是会以更大的能力爆发出来。一味地压抑、忍耐抽动,只会让孩子觉得更加不舒服。
反复提醒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可能会加重发作。有些时候,孩子自己是不知道自己“做动作的”,反复的提醒就像强化了这个行为,反而可能出现得更频繁。
因此,当观察到孩子的抽动表现,家长自己先不要慌,千万不要以暴制暴,充当“抽动警察”。
正确做法是放手不放眼,既对抽动的表现了然于心,也避免因为一直盯着看或者反复提醒的说教而强化了抽动的症状。可以适当让孩子在精神和身体上忙碌起来,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时,这样抽动反而会减轻。
相比普通孩子,抽动症儿童内心更加敏感,当孩子受到某些不良事件、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可能导致症状加重。
很多家长容易将精力放在减轻孩子的抽动症状上,却忽略了症状出现的原因。
比如,家长会觉得,怎么昨天刚好一些,今天又加重了。但这种短期内的症状加重,并不是正常的病程进度,可能是来自孩子的心情不好、压力大、焦虑,如果家长只想要症状消失,很可能会忽略孩子透过症状发出的求救信号。
对家长来说,天天关注孩子的各种抽动的症状,是减轻了一点,还是增加了一点,只会增加自己内心的焦虑感,没有多大意义。不如去忽视这些症状,耐心与孩子沟通交流,看看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体会孩子真实的情感,然后,通过各种关怀给孩子以力量和依靠,让孩子不恐惧,不孤单,拥有安全感。
或许家长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解决,但至少用行动告诉孩子,【我是关心你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焦虑,进而减少症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