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网购促销季即将来临,中消协近日发布消费提示,“第三方测评”可以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对此不少网友吐槽,“的确被所谓评测误导过”“有些评测简直就是广告宣传”“被评测带进了坑里”。
第三方测评受到广泛青睐,缩小了商品信息与消费者认知的不对称性,不少诚心推荐成为用户的“种草”秘籍。商品测评渐成刚需,悄然催生测评经济。但火出圈的“种草”与“拔草”赛道,也不乏野蛮生长的“杂草”。一些博主暗地里与商家“合作绑定”,看似“种草”分享,实则是拿钱办事赚取提成。一些所谓的独立客观测评,不过是信口开河、随意发挥、故意引导罢了。
中消协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众多,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4%,准入门槛低。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核实第三方测评的客观性、准确性,这也就为一些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调查显示,有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虚假测评。
所以,“双11”来临之际,中消协做出上述提醒,很有必要。当“第三方测评”成了一门生意,其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弊端反而得到凸显。对此,消费者要提高测评内容的鉴别力,拒绝“只评不测”,才不会被带坑里。平台方不妨增加账号身份认证,强化问题账号审核。测评团队或者机构在测评过程应当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采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并严格杜绝将商家的利益掺杂其中。一旦发现不符合程序、含有利益勾兑的测评,监管部门和平台就要根据其违规违法程度,做出警告、禁言、封号、罚款等不同等级的处罚。
客观真实才是测评的“生命线”,也是市场竞争的底线和红线。第三方测评之所以被称为“第三方”,指向的就是其独立性,只有坚守权威、中立、客观的立场,才能真正被市场认可。因此,必须明确区分第三方测评和“第三方带货”,让测评的归测评,让广告的归广告。只有各方合作,制定更加可靠的标准细则,确保第三方测评靠谱,才能真正能为消费者提供有用、有益的参考,而不是任由它们野蛮生长,甚至沦为某种商业营销和竞争的潜规则。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
举报/反馈

上游新闻

4589万获赞 313.2万粉丝
重庆新闻门户客户端,专注国内热点原创资讯
上游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