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人们在布罗莫火山口边缘行走。
本报特约记者 白 冰
晨光中,印尼布罗莫巨大的火山口仿佛是头刚刚睡醒的猛兽,张着大嘴吞吐着云雾。它身后是尖耸的塞梅鲁活火山,随着不时发出的轰隆隆闷响,细长的烟柱从其顶部冒出,在发白的天际留下明显的痕迹。它们周边还有几座火山,无一不是光秃秃的灰褐色褶皱山体,毫无生命感。这幅景象描述的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外星球表面,而是坐落于印尼爪哇岛东部的腾格尔火山群。除了地表像月球,这里的日出之景瑰丽无比,已被一些生活方式媒体列入“全球最美日出”榜单。近日,《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也来到了布罗莫火山附近,登高欣赏壮观的日出时刻,闯过“黑色沙海”,探索火山口边缘。
头顶银河开始攀爬
凌晨3点,记者从布罗莫火山附近的庞越市乘车出发,在夜色中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布罗莫火山所在国家公园旁的小村子。下车后,一阵凉意袭来,让人瞬间清醒不少。庞越的夜间气温有二十几摄氏度,但到了山区,温度一下子会低十几摄氏度。
在小村子,记者换乘更专业的6人座越野吉普,山路变得狭窄起来,沿途的景观也开始变化,茂盛的植被逐渐变得稀疏,转为低矮的小型灌木和草丛。没多久,吉普车就到达了看日出的塞鲁尼观景台的攀爬起点,所有乘客需要在这里下车,步行上山。
记者头顶银河开始攀爬,与塞鲁尼观景台越来越近,四周的景色越加荒芜,道路两旁时不时会出现一排高耸却异常光秃的树木——只见树干不见树叶,仿佛才经历一场灾难,在夜色的衬托下,树枝有些张牙舞爪。
记者气喘吁吁爬到观景台的时候,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等待日出的游客。随着天光出现,文章开头描述的景象如一幅画卷在大家眼前展开。浓浓的云雾在几座火山间来回翻滚,填满巨大的火山口,日光洒在上面,渲染出一层温柔的光晕,人们在观景台上争相合影留念。
仿佛置身外星
看完日出后,记者下山乘越野车,前往火山口附近。向导告诉记者,这个火山口大坑直径达16公里,被“黑色沙海”覆盖,这是火山一次次爆发累积下来的火山灰。越野车飞驰在这片黑色荒漠中,记者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外星。
车辆在沙海中上下颠簸,给人在乘过山车之感,一些吉普车会不小心陷进沙海的沟壑中,需要其他车协助将其拖出。由于太过颠簸,下车的时候,记者感觉自己浑身像散了架。
离火山口越近,车子就越容易陷入“沙海”,因此后半段需要改为骑马。而最后一段往上攀登到火山口的路,只能徒步。这段路的攀登难度不小,因为脚下全是松散的火山灰和小碎石,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打滑。最后还要爬约250级火山石台阶,许多人形容这段石阶像“天梯”,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大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脚下打滑是常有的事。
尽管攀爬过程艰辛,但彻底靠近火山口边缘,向深渊俯瞰的那一刻,震撼的景象冲淡了所有的疲惫。深不见底的火山口冒着滚滚浓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火山口边缘覆盖着厚厚的火山灰和硫磺沉积物,呈现黄、灰和黑的混合色调。这里几乎看不到植被,只能偶尔在岩石的缝隙中发现顽强的小草互相依偎。
从清晨到接近正午,阳光变得越来越强烈,火山口的烟雾和阳光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末日的眩晕感。脚下偶尔轻微震动,让人不自觉紧张起来,害怕突然有能量从火山口喷出。在这里,大自然以一种极为原始的方式让每个来访者心生敬畏。
带着对火山口的震撼,记者准备离开。同来时的艰辛相比,回去的过程要有趣得多,每个人都体验了一把在火山灰上“冲浪”的乐趣。脚下是厚厚的火山灰和小碎石,它们质地“松软”,虽然可能会让人失去平衡,但也不会让人摔倒受伤,很多游客一路滑步前行,就像在“冲浪”一般。
这样一来,回去的速度自然比来时快了许多,冲到火山脚下时,才发现脚上的鞋已经面目全非,鞋子里、裤腿里满是黑色的小碎石,有一些游客把这些来自布罗莫火山的小碎石带回了家,也算是此行的一个纪念。
感受腾格尔族的精神图腾
布罗莫火山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观,还是印尼腾格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腾格尔族人世代生活在火山周边的城镇,他们的生活与火山紧密相连。每到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卡萨达节,腾格尔族人都会前往布罗莫火山,将供品投入火山口祭祀山神,表达对山神的敬畏与感恩。卡萨达节的祭祀活动一般从布罗莫火山旁的寺庙开始,人们带着鲜花、食物以及牲畜等供品,一步步走向布罗莫火山,最后将供品抛入火山口。
记者在庞越市街头见到许多穿着传统服饰的腾格尔族人,他们手工制作了许多工艺品——以火山为灵感,用火山灰绘制图案,或者用火山石制首饰和摆件。火山的气息融入了庞越的每一个角落。▲
举报/反馈

环球时报

1.7亿获赞 864万粉丝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环球时报》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