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建伟,市卫生健康委四级调研员耿小英,市疾控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邹积志,环翠区卫生健康局党组副书记、区疾控中心党支部书记岳善峰介绍威海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关情况。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和国民营养计划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中“以基层为重点”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遴选工作,考虑地方积极性、区位特点、区域代表性、组织架构和既往工作基础等因素,经过调研考察,确定山东省威海市、湖北省恩施州作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
三年来,威海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围绕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营养健康惠民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试,努力让广大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持续擦亮“食在威海 营养健康”品牌,连续6年蝉联“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经验做法多次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作专刊刊发。第二届中国减盐大会、2023(第二届)中国食育发展大会、全国综合试验区建设现场观摩会、首届中国膳食营养大会先后在威海召开,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
强化顶层设计,凝聚试验区建设强大合力
锚定目标,聚焦靶心攻坚。聚焦“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建设,建立“政府统筹、卫健牵头、部门协同、专家参与”工作机制,市政府牵头制定综合试验区建设三年规划,印发《威海市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每年制定重点工作计划、每季度跟踪问效、每月调度进展情况,连续三年召开年度工作推进会,拉单列表定向定责,对照销号压茬推进,全力推动试验区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聚才汇智,强化骨干力量。吸纳国家和省82名相关领域专家成立食品安全与营养专家库,定期邀请来威指导帮带,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成国家级营养指导员培训机构2处,培养营养指导员374名,营养指导员配比达每万人1.28名。
整合资源,落实资金保障。用好国家和省卫健委专项经费,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赠的价值100万元的“知‘食’小卖部”,投资2亿元新建市级疾控中心大楼。市财政跟进落实经费保障,确保财政支出用在“刀刃上”。
聚焦风险防控,构筑食品安全绿色屏障
实施食源性疾病多点触发预警。建设食源性疾病信息预警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全覆盖。2023年,全市上报病例信息2.9万余条,疾病风险及时报送率和准确率显著提升。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地图。依托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在地图上标识全市食源性疾病信息,全方位、立体化呈现食品安全风险趋势、风险人群、风险食品等信息,大大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能力。
建立“医防融合”机制。统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机构力量,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协同联动,有效提升食源性疾病事件应对处置能力。2023年,承办了山东省跨市域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演练。
突出标准引领,助推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把标准化建设作为赋能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西洋参、海带、牡蛎等特色产业,先后制定或修订《干海参等级规格》《鲜海水鱼通则》等10余项国家、省行业标准,推动西洋参列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成功争创威海刺参、文登西洋参、乳山牡蛎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助力浦源食品、百合生物、宇王集团等行业重点领军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其中,浦源食品首创以动物蛋白酿造酱油,牵头起草渔露水产品行业标准,获得省级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三料冠军”;百合生物创新生物酶技术,将鱼油中脑黄金含量由30%提高到80%,打破国外市场垄断;宇王集团成功跻身航母、潜艇等军供食品领域,供货量稳步增长。在标准化建设牵引下,文登西洋参产量提高15%,为地方产业增收6亿元;乳山牡蛎品牌价值达到193.9亿元,位居“国家地理标志牡蛎品牌价值”排行榜首位。
坚持营养惠民,擦亮“健康威海”金字招牌
全面强化营养指导能力。创新建立营养指导员工作机制,持续做好营养指导员选拔、培训、聘用、管理和使用等“全链条”式建设。按照“协作组、网格化”服务模式开展“营在威海”实践活动400余次,惠及50万余人次。持续推动医疗机构规范化设置和管理临床营养科,联合市医保局、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营养科建设促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合理使用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特医食品的编码和收费,打破临床营养科发展瓶颈,市中心医院和市立医院平均每年为4.1万余人次提供高质量临床营养诊疗服务。
创新拓宽科普宣传途径。投入60万元,委托专业机构制作漫画手册4册、科普短视频100个、漫说食养指南4册,形成具有威海特色的科普知识库。利用驻威高校科普展馆、“知‘食’小卖部”等各类营养健康科普场所,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全市累计接待15万余名市民参观。依托威海电视台、威海日报、晚报等主流媒体、“威海科普”智慧电视点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每月定期推送科普视频和图文,提高公众营养健康素养。2023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5.01%。
综合提升营养健康服务水平。针对“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探索建立“公益性+市场化”“机构+”“睦邻互助+”“互联网+”等多元助餐模式,建成城乡老年餐桌1127处,日均服务老年人3万人次;研发中小学标准化餐谱242道,组织实施学生营养先行先试项目,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降至5%以下;创新制定营养健康社区、超市建设指南,建成营养健康食堂(餐厅)133家、学校144家、超市41家、社区15家,营养健康场所县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营养健康超市建设为全国首创。在营养惠民推动下,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51岁,较全国和山东省分别高3.6岁和2岁。望海园中学、威海市立医院(临港院区)食堂经验做法成功入选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营养健康场所示范案例。
下一步,威海市将继续贯彻落实“高起点谋划、高层次保障、高标准实施、强有力宣传”的方针,以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医教”“医农”“医监”“医防”及卫生健康部门与医疗保险部门融合,统筹协调,共同发力,从三个方面全面推动营养健康工作。
强化科普宣传,织密全民营养健康网络。坚持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拓展丰富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互动化的科普宣传途径,以鲜明、生动、灵活的营养健康知识“微课堂”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科普宣传的受众面和影响力,构建人人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新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以健康引领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在推动标准制定、优化备案管理、助推产业升级上不断发力,按照“稳妥、精准、融合”原则,做大新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实现群众与企业双满意、健康威海与经济建设双丰收。
强化示范引领,推动营养健康场所提档升级。细化特定人群和重点人群营养与运动干预方案,配足配齐营养指导员,建立长效指导干预机制,持续培育发展根植基层、自上而下营养健康促进力量,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全面、更优质、更贴心的营养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威海力量。
★威海在综合试验区建设方面,围绕助力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国家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威海市聚焦提升居民营养健康获得感和推动新质生产力总目标,创新开展特色产业振兴工程,在优化备案管理、坚持数字赋能、助推特色产业升级上持续发力,为全市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生动力。
坚持“三化”管理,筑牢备案防火墙。坚持备案规范化。邀请省、市级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措施规范,形成“专家指导、企业自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信用约束”标准跟踪管理服务体系,不断规范标准备案管理工作。从高校、科研机构、检验机构等单位遴选专业人员组建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库,每年对不低于30%的已备案材料随机抽样,进行复核、评价、指导和修正,帮助企业有效防控相关风险。坚持评价多元化。日常持续收集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自主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专项跟踪评价,协同相关省、市对威海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21)》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跟踪评价和现场调研工作,实现常态评价、专项跟踪评价和协同评价统筹推进、整体发力。坚持服务优质化。抓好“一网通办”“不见面受理”“纸质材料零提交”,实现“即收即办”,以备案服务快节奏,助推企业发展高效益。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现场调研、食品安全标准培训,编制食品标准备案办事指南和宣传手册,指导企业高效完成企业标准编制、公开及备案工作,更快形成生产能力。近年来,相关工作始终做到企业和群众满意度100%,零投诉。
强化数字赋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数字标签推广应用项目,以数字化推进食品标签透明化、安全化。将该项目纳入《2024年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重点工作安排》,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威海市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调研,摸清各区市、开发区相关食品企业底数,深入了解企业对开展数字标签工作的需求、期望和存在的困难。组织十余家企业参与首批试点推广工作,举办数字标签推广应用培训班,通过线下宣传平台的有效互动和线上宣传渠道的辐射带动相结合方式开展宣传和跟踪评估,了解各方需求。在数字标签推动下,满足消费者识别标签和便利选购食品需求,并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省卫生健康委将我市相关做法进行了推广。
发挥产业优势,打造发展快车道。威海市是全国最大西洋参主产地,年产鲜参7500吨,占全国总产量近七成,被誉为“中国西洋参之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产业发展,全力推动西洋参纳入食药物质目录,通过积极争取,2020年12月,威海成为西洋参食药物质管理全国唯一试点市。2023年11月,西洋参成功列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坚持横向联合。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联合机制,多方发力摸清摸透西洋参产业发展底数,从自然条件、技术、品质和规格等方面分析评估产业优势,分工合作、整体推进,推动产业升级再上新台阶。突出纵向联动。2023年11月,西洋参成功列入食药物质目录后,威海市以西洋参主产区文登为核心区域,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指导力”、市级上下沟通“协调力”、区级产业发展“内驱力”,助推西洋参产品和市场全链条延伸,形成西洋参酒、花蜜、饮料等产品集群,增加产业收益、扩大产业规模和影响力。仅颐阳集团一年内新增4条生产线,各类西洋参深加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吨,预计年销售额达1亿元。注重深度联手。市科技、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行动,整合园林地等其他农用地资源,推动西洋参种植业集约化发展;依托山东省西洋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发展以西洋参活性成分提取物为基础的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及中医药功能性食品开发,推动西洋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威海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自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威海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坚持在多渠道监测、多点位触发、多级别平台对接上不断创新,建立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新体系,全力保卫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突出“全覆盖”,构建多点触发新模型。创新建机制。研究制定《威海市食源性疾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将监测预警工作同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全面结合,覆盖全市人群开展课题实践,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严密织网络。整合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商务等9个部门,将监测预警触点延伸至医疗机构、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商超、集贸市场等30余类重点点位,织紧织密监测网络,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苗头性信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防范。精准绘地图。创新建立威海市食品安全风险地图,对医疗机构报卡数据和多点触发系统社会化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症状、数量、年龄、诊断、食品分类、可疑食品等方面因素,以时间、病种、患者、症状、医院等信息为要素,在地图进行标识,直观发现食品安全风险趋势、风险人群、风险食品等信息,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水平。
打通“中梗阻”,构建信息流转新机制。建设信息化平台。升级改造医疗机构HIS系统,与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平台无缝对接,运用智能关联填报、自动跳转报卡等方式,实现相关信息自动生成传输,流转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运用国家标准接口,实现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对接,完成医院、市、省和国家平台监测数据直报直传,大幅提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准确率和时效性。当前,全市1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完成对接,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及时率同比增长39.40%,报告数量同比增长8.04%,上报准确率达99.35%,工作效能得到显著加强。优化信息报送渠道。发挥“小、快、灵”优势,研发食源性疾病报告微信小程序,广泛采集学校、药店、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场所缺勤缺课、身体异常人员相关信息,实现信息报送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建立触点人员报告机制。触点单位对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或有相关症状到医疗机构就诊、买药的人员,安排专人及时报告。市县两级疾控机构每日审核分析,区市卫生健康部门每月汇总研判,全市定期交流监测情况,确保各类信息流转及时有效、详实准确。
坚持“一盘棋”,建立部门联动新格局。建好用好“一会”“一库”“一书”,确保监测预警常态长效发力。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会商机制。相关部门联合成立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专项协作小组,每季度联合召开会议,定期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实时通报食品安全隐患,为政府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监管部门严肃查处违法案件提供科学准确依据。建立食品安全数据专题库。依托大数据平台,卫生健康委、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共同筹划组建,汇集肉菜追溯屠宰检疫和批发市场检测、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等17组数据集,疾控专家定期开展共享数据分析,研判风险隐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编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白皮书。深度运用年度监测和联合会商结果,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全面科学地反映全市食品安全监测情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决策建议。2023年,我市撰写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在全省评比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环翠区围绕提升营养健康服务水平开展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环翠区以威海市创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环翠区作为中心城区,今年再次承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5个重点先行先试项目中的3项,以守好食品安全为底线、提升营养健康高线为着力点,在营养健康惠民工作上深入开展健康环翠建设,“四个聚焦”提升环翠区营养健康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健康政策”,强化规划引领,高位推进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营养健康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加强顶层规划。将营养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先后出台三个文件,全力打造“环翠样板”。加强示范引领。抓实抓细营养健康细胞建设工作,统筹辖区人口、学校、超市及卫生机构整体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营养健康细胞建设,创建2个国家级、41个省级、45个市级、7个区级营养健康单位,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
聚焦“健康服务”,强化能力建设,筑牢群众健康屏障。强化服务能力。强化党建引领,形成局机关、街道、社区,上下联动、层层分解、一体贯穿的工作机制。夯实宣传阵地。明确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形成全覆盖社区楼宇的健康宣传教育网络。通过建设宣传栏、配置健身设施、打造健康步道、活动室等方式,打造群众爱来、愿来的营养健康阵地。线上线下联动。线上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提高居民对食物营养、平衡膳食和健康饮食基本原则的认识;线下利用网格固定联系人、小区管家、志愿者等组建宣传团队,通过入户走访引导居民了解饮食营养结构,帮助居民养成科学合理饮食习惯。
聚焦“健康项目”,强化精致管理,全面拓宽覆盖范围。持续抓好营养指导员队伍实践应用。全区71名营养指导员细分为10个协助组,下沉社区、学校、超市、餐厅、食堂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营养指导服务,营造了全民参与营养健康创建的良好氛围。所有营养健康场所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营养指导员,确保营养健康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持续抓好营养健康项目提档升级。坚持政府统筹、卫健牵头,联合教体、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营养健康场所动态监管;多次承接现场观摩会,将望海园营养与健康学校、家家悦张村旗舰店营养健康超市、张村镇和兴社区、鲸园街道菊花顶社区的营养健康经验做法向全市推广,让营养健康场所建设有标准、有榜样、有目标,不断提高营养健康场所服务水平。持续推动健康促进运动落地。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三减三健”和“健康理疗”等项目,转变居民饮食理念,培养居民运动习惯。同时,依托辖区医疗卫生机构,聚焦居民健康需求,开展公益义诊活动,拉近群众距离,提升居民身体素质。
聚焦“健康指标”,提升健康素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积极推进健康饮食生活方式行动。通过健康膳食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居民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认知水平调查,了解居民营养健康知识水平;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食物消费状况调查,发放科普知识宣传小册,倡导居民科学育婴。通过系列举措,环翠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每天食盐摄入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着力打造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模式。围绕门诊服务提升,推进“1+3+N”社区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为“三高”患者提供一体化诊疗服务。围绕家医服务提升,建设“三高基地”,为首诊患者和病情不稳定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目前环翠区居民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效提升至85.84%以上,人均期望寿命81.6岁。围绕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健康行为积分”活动。加快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能力。率先全国将食源性疾病监测触点前移并进一步拓展,建立预警模型,尽早发现涉及食品安全的苗头性信息,做到有效处置和精准防范,截至目前,收集信息10046条,为全市、省、乃至全国食源性疾病多点触发预警工作探索了新经验。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忠蕾 报道)
举报/反馈

大众日报

1330万获赞 45万粉丝
“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新闻客户端),是大众报业集团全力打造的新媒体旗舰平台,是全媒体时代的“大众日报”,大平台和大众日报一体化运行。
大众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