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新中国75年的发展和变化令世人惊叹,历史性跨越的背后离不开教育的伟大力量。从10个人里8个是文盲,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75年来,中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天的《追梦七十五载》,我们一起来探寻新中国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发展之路。

这个国庆节,除了旅游、逛街,年轻人还有一个新选择——上“夜校”。乐器、舞蹈、非遗手作,在北京国贸这个青年夜校里有上百门课程,平时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上班族们正在利用假期充实自己。

“夜校”这个带有年代感的名字正成为这两年全国各地的流行词,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解锁”新技能的学习热情。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夜校最重要的作用却是教人们识字扫盲。

在农民夜校上识字班、赶着牲口边干活边认字、运动员比赛时写对字才能起跑,镜头里展现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那时,全国5.4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十里八村都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是关键。从1950年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1949年出生的赵解放与共和国同龄。他回忆说,父母这一代人没有文化,做过各种杂工,解放后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这一经历让赵解放一家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传统。

赵解放说:“我两个姐姐陆续上了大学,我后来就到南京林业大学上大学,我女儿现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博士毕业。我们一家这个接受教育就是一代比一代,更系统,更全面。”

赵解放一家三代,是中国人口素质变迁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75年巨变的时代见证者。土房子、旧黑板、泥操场,曾是赵解放那一代人记忆中的校园,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在大江南北的校园里,绿意葱茏的校园环境、宽敞明亮的智慧教室、专业的学科实验室、多功能的体育场已成今天的常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已连续10多年不低于4%。

75载岁月变迁,各地中小学不仅硬件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也突飞猛进,教育服务更加公平可及。这是前不久新疆阿瓦提县第八中学与浙江诸暨学勉中学联合开展的一堂综合实践课,同学们侃侃而谈、自信飞扬。一根网线、一个屏幕,让东西两地学校形成了教学共同体。

打牢基础教育的地基,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2023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5.7%,基础教育从“有学上”步入“上好学”的新阶段。高等教育也实现了普及化,“一五计划”期间,高校向国家输送毕业生不到5万人,如今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超过2.4亿,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这三者的纽带。经过75年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均位居全球首位。站在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上,教育正在不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举报/反馈

北青网

3156万获赞 227.2万粉丝
时政社会娱乐是北青内容主线,互联时代有我
北青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