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五时是天台宗对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一种系统性分类和阐释,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五时也叫五时判教,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大小乘经典相继被译成汉文。面对数量庞大、内容不一的经典,中国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将之有系统地整理、判释,这被称之为判教。
天台宗集大成者智者大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释迦如来所说一代时教判为五时。
五时是依照佛说法的先后次第对整个佛教思想所作的纵向判释,是依据《涅槃经》“牛乳五味” 的比喻,即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同时参照《华严经》“日照喻”,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大地、次照平川、最后还照高山。以此二喻相结合把佛陀一代时教判为 “五时”,分别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华严时是指佛陀成道最初的三七日间(也有说法是二十一天),为大菩萨说《华严经》的时期。此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说法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与圆教中的优秀份子。
从佛陀教化的意义而言,这是佛陀自内证之佛慧,拟试验是否适合众生根机,故称拟宜时,如同日照高山之时,先照到的是最高的山峰,代表大根机者能率先领悟华严大法的高深境界。
阿含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因最初说法之场所在鹿野苑,故此时期称作鹿苑时,又取所说经之名,故亦称阿含时。
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主要讲述四谛、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是针对根机较浅者进行诱导,让他们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的方法和道路,故称诱引时,如同日照幽谷,开始度化中等根机以下的众生。
方等时指鹿苑时之后的八年间,佛陀说大乘经典的时期。又因 “方等” 为大乘经之通称,此时为初说大乘经之时期,故亦称方等时。
此时的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此期又称弹呵时(呵责小乘),就像日照平地,佛法的光芒开始平等地照耀到更多的众生,让小乘修行者意识到大乘佛法的殊胜和广阔,从而激发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修行目标。
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的二十二年间,佛陀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将近午时)。
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的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体,强调通过般若智慧来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质皆空,破除对诸法的执着和分别,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故称为淘汰时。
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的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的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的时期,如日照正午之时。
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法华经》中即以一佛乘为真实究竟教化众生,三乘同归一乘,强调无论众生的根机如何,最终都能成佛,故又称为归实时。
天台宗五时判教在佛教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后人理解佛教经典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也为佛教的修行和传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通过对五时判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