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勇担龙头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首都发展,是首都高校的“天然属性”和必要责任。作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服务、融入、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将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始终对标国家和新时代首都发展方向,书写好首都高校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强化学科专业引领 彰显“信息﹢”“智能﹢”特色
8月30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迎来4700余名2024级新生。64名创新英才进入勤信荣誉学院的勤学和信立2个班级学习。勤信荣誉学院通过本研贯通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着力培养厚基础、跨学科、高素质、善研究、能创新的数智科技创新人才与行业领军人才。
2024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申报的智能交互设计本科专业获批增设。至此,学校本科专业增至45个。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17个,实现“信息﹢”专业全覆盖、专业大类“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全覆盖,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4种。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一体化布局学科专业与创新体系,将学科专业体系链精准嵌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以及价值链,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适配度、耦合度。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信息科大立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按照“分层突破,分类发展,精准发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思路,以新一轮博士点申报为契机,强化信息和国防特色,不断拓展学科深度、广度。申报并建设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点、“智能感知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平台,以此为依托深度开展学科群共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育新的增长点,最终形成“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专业”分层次有效支撑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聚焦产业链、创新链需求,信息科大科学布局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持续以信息特色全面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国家、北京市产业需求,打造“信息﹢”“智能﹢”等新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组群,建设人工智能、智能感知、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设计等新兴专业,发展电子信息类、自动化、计算机类等优势专业,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引领、支撑、融合、脱节问题。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形成了“基础牢、特色足、场景真、融合深、保障足”的实践教学新格局。作为沙河高校联盟协同教学虚拟教研室实验实践组牵头单位,建设沙河高校联盟共享实习资源系统,创新实习数字化全过程管理模式;构建了“信息﹢智能﹢5R”学习场景,将真实的项目案例融入课程,真实的项目选题融入实践,真实的工作环境锻炼能力,真实的工作压力培养职业素养,真实的实习机会架起校企桥梁,学生素质在真实场景历练中得到全面提升。
学校以“信息﹢”“智能﹢”为引领,机器人竞赛领域中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显著。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中,学校评级为“A﹢”;连续10次举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工程平台虚拟教研室”获批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持续强化数字产业学院建设,与中软国际、百度等信息行业龙头企业签署协议,进入华为“ICT学院”等高水平校企深度合作计划,推进课程、实践与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获评北京市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
聚焦产业需求 立足信息特色培养新质人才
2024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未来数智产业学院揭牌,该学院面向产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培养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未来数智产业学院将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成立未来数智产业学院是信息科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重大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信息科大为这道“必答题”给出了“立足信息特色,培养新质人才”的答案。
学校秉持“跨界、融汇、创新”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培养路径,推动高校、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在多链条、多体系互通互融中发挥优势,形成培养合力。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协同育人,探索建立了信息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本研贯通、校地联通、国际互通”的“三融三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范式;开启“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强化“新型卓越班”现代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现代产业发展和工程领域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建设未来数智产业学院,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跨界培养。
在科教融汇方面,学校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深耕光电检测与智能感知、信息安全与智能计算等五大优势科研领域,深度融入首都“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与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紧密耦合关系,促进要素融合。依托国家级教学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构建“信息﹢5R”高水平创新实践平台,为开展研究型学习提供学习场景。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以培养智能感知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以智能及数字渗透、产教融合为主线,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体系,将信息类行业头部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全过程。
落实科教兴国 提升科创水平和服务能力
日前,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举行合作协议签约,进一步推动信息科大与昌平区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信息科大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全力服务属地教育改革发展,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强、示范性好、影响力大的优质成果,为形成多学段教育协同联动、加快建设具有昌平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自身的力量。
近年来,信息科大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助力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高校,学校构建了“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人才”完整科技创新链。2018年以来,新增8个高水平科研平台,牵头建设教育部B类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建设市属高校“智能感知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参与建设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集成电路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新增北京学者1人、国家级人才5人,承担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得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行业科技奖励等40余项,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卫星在轨监测、乡村振兴、中轴线申遗等领域。
在“校城校地融合,服务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方面,学校先后与昌平区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与驻区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实验室共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与昌平区政府、“三城一区”等合作,多项成果落地转化;与张家口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围绕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学校取得显著服务成效。新增文物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中移园区智慧安全联合实验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信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实验室,在河北河间、广州南沙设立新型研发机构。近五年,以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等方式,学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与400余家北京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项目800多项;面向北京中轴线申遗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形成了北京中轴线档案系统数据资源建设方案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获批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多个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与马来西亚彭亨教育基金大学、莫斯科财经工业协同大学等“一带一路”国外大学开展交流合作等,有效支撑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文化中心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信息科大将加快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交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优异答卷。
□文/郑祖伟
来源:现代教育报
举报/反馈

现代教育报

3089获赞 6.3万粉丝
北京教育工委《现代教育报》官方百家号
现代教育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