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武汉建筑业协会、武汉市建筑行业工会联合会、长江日报九派新闻和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联合主办的“三局科创杯”武汉地区首届智能建造标杆项目竞赛活动正式启动并向在座企业宣贯。此次竞赛活动旨在强力助推住建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智能建造领域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启动会现场。

武汉市建筑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石绪国、武汉市绿色建筑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肖孟、武汉建筑业协会执行会长戴运华、武汉建筑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及中铁大桥局高级顾问刘自明、武汉建筑业协会秘书长李红青、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副秘书长张相超,中铁大桥局、中建三局、中建一局、中建科工、湖北工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冶南方、武汉建工、湖北广盛、武汉博宏等多家企业代表和专家出席。

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多个应用场景落地,武汉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评价标准

近日,九派新闻记者探访了中建三局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汉芯公馆,在项目现场可以看到,项目工地不再是传统的建设方式,而是智能建造应用场景的集合,BIM协同设计平台、空中造楼机、远程塔机控制系统、“智享”智慧工地产品、云砼智慧配送平台……这些智能建造领域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从设计到施工、从运维到管理的智能建造体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建筑科技盛宴。

智慧工地大屏

中建三局科创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立新表示,此次深度参与此次竞赛并冠名“三局科创”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旨在发挥科创公司在智能建造全产业链的优势,助力整合行业资源,持续强化示范引领,以一流的科技建筑产品、履约服务品质、价值创造能力,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湖北省武汉市聚力打造全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标杆省市贡献更多三局力量。

据悉,武汉市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6年,城市探索行业转型发展新路径已久。2021年9月,智能建造被武汉市委、市政府列为“965”产业链支柱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市领导为各产业链链长,市城建局作为牵头单位,推进我市智能建造产业链的发展。2022年10月25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通知》,武汉市入选全国24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工作为期三年。“推进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列入2023年市委深化改革重要事项和《政府工作报告》。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绿色建筑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凯介绍,武汉在全国首批编制发布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示范评价标准,对试点企业从策划、设计、建造、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出了9类、22项评价标准,对试点工厂从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程业绩方面提出了12类、21项评价标准,对试点企业从基本情况、技术基础能力、应用实施能力方面提出了7类、15项评价标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明确的标准体系,让试点建设有目标、有路径、可评价。

可感知可复制,武汉抢占智能建造产业新高地

2023年4月2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全市智能建造政策体系、产业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施工、工业化建造和智慧化运维等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基本建立,打造省级以上智能建造示范项目30个、示范基地8个,催生一批智能建造新型建筑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造技术研发成果,培育一批智能建造专业人才,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建筑互联网平台,创新行业治理数字化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经验。

《通知》印发后,同年5月联盟顺势成立,此后一直聚焦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凝聚强大合力,加大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基础软件系统攻关和应用;二是发挥智库作用,加快推进湖北智能建造政策和标准体系研究;三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智能建造管理跟进和创新、产业链贯通和延伸、跨专业融合和发展;四是驱动“人才引擎”,构建高水平智能建造人才培储体系;五是强化示范引领,为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中铁大桥局数据中心监控室

据统计,相关主管部门已在全市范围内精心选取了89个有基础、有条件的项目、企业、工厂(园区),充分运用智能建造技术,提品质、降成本,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试点成效。一大批智能建造设备广泛应用,包括中建三局武汉泰康金融中心项目利用第四代“空中造楼机”,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局智能筑塔机,美好集团装配式构件生产机器人、中建装饰国内首条幕墙机加工智能化无人生产线等,进一步节约建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代“空中造楼机”

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副秘书长张相超介绍,联盟成立至今,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项目试点方面,将汉芯公馆项目的“五个突破”经验成果推广应用至汉韵公馆、光谷国际社区、中烟中心、宜昌中建之星B地块等项目,发布了50项《湖北省智能建造典型成果清单(第一批)》;标准体系方面,搭建了以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专项应用为基本框架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已有3项标准通过地方标准立项;系统开发方面,中建三局自主研发并应用了智能建造平台(DDE),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发应用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平台,已完成省BIM云平台“1+3”工具软件、BIM施工图审查系统的开发测试。同时,在住建部发布的《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三批)》中,我省9项经验入选;武汉市在国家级智能建设试点城市2023年度工作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升级人才培育体系,让智能建造可持续发展

2024年9月开学季,三位在汉院士走上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与全国的中小学生谈“天”,向孩子们介绍他们在月球上“建房子”,用玄武岩织国旗的故事。节目上,丁烈云院士表示,在月球上面建房子,目前至少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就是烧制月壤砖,然后用机器人进行砌筑,另外一种方案,就是直接用3D打印来进行建造。丁烈云院士的话传达出建造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今数字技术与传统建造行业日益融合,智能建造将引领建筑和基础设施领域转型升级。

“请注意做好施工保护工作、请注意做好施工保护工作……”9月11日,在武汉光谷高新四路(光谷大道~光谷八路)综合改造工程项目现场,一架无人机正在对项目进行巡视,巡视时间与地点都是通过控制中心提前设置好的,利用无人机智慧巡航技术对施工现场安全、环境质量、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

该项目经理谈日华解释:“利用无人机智慧巡航技术可以打造现场直播、自动巡检、隔空喊话、违规取证、事件推送等多个场景应用,完成数据汇聚、共享、分发。除此外,项目上还运用多个物联网技术,比如智能检测系统、安全环保监测系统等,这些操作都是由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完成的,目前项目上年轻者居多。”

据悉,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已获工信部立项,院企共建,打造“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13家培训机构开展BIM模型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智能建造产业工人培训,累计培训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各类人员5100余人次,累计获证5209人次。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武汉建筑业协会执行会长戴运华表示,建筑业如果沿着传统老路继续走下去,将会越走越难。举办武汉地区首届智能建造标杆项目竞赛,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以竞赛促发展,遴选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清单,为企业真正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九派新闻记者杨璟)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举报/反馈

九派新闻

3.5亿获赞 417.3万粉丝
只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九派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