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连芳,刘公岛管委党委副书记、主任周德刚,威海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家成介绍威海市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相关情况。
近年来,威海全市各级文物部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新开展,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形成文物保护合力
目前,威海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3处;另有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其中明清海防遗存、威海英式建筑、胶东民居海草房、革命文物遗存尤富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威海市不断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促进文物合理利用。修订了《威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加强了对民居海草房等乡土文化遗产、英租威海卫时期老洋房等地域特色文物的保护,进一步落实了区市、开发区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印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措施》《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利用的系列举措,加强建设工程等领域文物保护工作监管,杜绝文物法人违法案件。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单位的文物保护职责,形成文物保护合力。
实施系列文物保护工程
改善文物保存条件
近年来,威海市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利用市县级文物保护经费,有计划的实施系列文物保护工程,改善文物保存条件。2019—2023年,全市共实施文物保护项目31项,其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项,涉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编制、本体修缮、考古调查勘探等;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11项,涉及各国有博物馆馆藏的瓷器、纸质、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及数字化保护或预防性保护。
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为文物的进一步展示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利用修缮后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北洋海军基地后勤保障设施等建筑辟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小西海草房等8处胶东特色民居海草房和安家军寨等3处明清海防遗址的修缮保护则进一步丰富了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内涵。馆藏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深化文物研究与价值阐释,有效提升各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水平,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
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模式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威海市文物部门结合地方文物实际,积极探索文物保护模式,在海草房民居、革命文物、考古成果的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年来,威海市积极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补助资金,有计划地对连片分布的海草房进行修缮保护,积极争创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2019—2023年五年间,对海草房实施了7个修缮保护项目,通过产权置换、使用权流转等方式,对集中连片分布的海草房统一管理,打造不同主题的展馆,东楮岛、东墩、烟墩角等海草房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威海市海草房保护利用入选“山东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案例”。
威海是革命老区,革命文物十分丰富,文登、荣成、乳山都纳入革命文物连片保护,依托天福山革命遗址、马石山抗日战斗遗址建立的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和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都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革命文物建立的荣成郭永怀纪念馆和乳山市胶东育儿所纪念馆也是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教学点。“军地共建、活化利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建筑群保护利用项目”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乳山市以胶东育儿所为中心,串联下石硼等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形成完整的红色旅游路线,经验做法获省文旅厅在全省宣传推广。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品牌
威海市荣成留村石墓群是元代塔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通过对留村石墓群本体实施修复保护,并对墓群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现了墓群的原址陈列展示,入选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乡村游和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
从2017年至2023年,威海市会同国家、省文物考古部门对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和北洋海军的驻泊地——威海湾中的北洋沉舰开展了系列水下考古调查,取得了重要成果。“威海湾定远舰沉舰遗址”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靖远舰、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分获2022、2023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并于今年8月4日在省博物馆举办了“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专题展览。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及相关成果,经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发布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极大提升了威海市文物考古工作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