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官方一口气给楼市与股市宣布了四个大礼包,其中三个与楼市相关:
1、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2、将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降为1.5%,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
这意味着,下个月的LPR会降息20个基点,超出市场预期的10个基点。
3、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降低二套房首付。
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到15%,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
9月24日当天,上证指数上涨了4.15%,深证成指上涨了4.36%。不过9月25日大盘高开低走,深证成指甚至收跌,这个原因后面会说到。
分板块来看,地产股嗨翻了天。可能是之前的小作文,让市场预感到了大利好将至,被提前释放,房地产股的异动在十多天前就开始了,已经连涨了九天。
从涨幅来看,从9月11日启动到9月25日收盘,房地产指数累计上涨了12.49%。
但是,都只是理论上的利好,能否构成实质利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条是降准。之前市场早有预测,但这次降准的力度比市场预测的要大,直接降准50个基点。
对于这一条,理论上对股市和楼市构成大利好。毕竟降准的目的,是释放资金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变多。
今年3月份,我们的广义货币M2突破了300万亿。300万亿是个什么概念?
纵向对比,我们突破100万亿,耗时57年。从100万亿到200万亿,耗时7年。从200万亿到300万亿,只用了4年零三个月。
尽管之后M2增速,也被市场称之为印钞速度,不断降低,央行披露,8月份M2增速为6.3%,仍高于GDP增速。
市场并不缺钱,过去三年来,降准降息了很多次,市场货币之水可以说非常充足,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多少人来接水。
社融是贷款需求,也即货币需求。它包含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
上面说到,广义货币是货币的供应量,而社融则可以视作货币的需求量。
1-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32万亿元。8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0298亿元,同比少增981亿元,结构上主要靠政府债支撑。
M1所反映的是企业活期存款的多寡,增速好,说明活期存款多,企业扩张欲望加强,反之扩张收缩,活期存款都转为定期。
一般来说,M2增速大于M1,表明市场对经济理性,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减少,存款定期化,经济活力偏弱,更多的钱流入金融投资市场。
而我们的M1,今年4月份开始,就让我们不断见证历史。
4月份狭义货币M1增速同比下降1.4%,创有统计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这是创有统计以来第三次负增长。而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还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
6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增速三连降,有数据以来首次。增速创新低,历史罕见。
7月份,M1下降6.6%。8月份下降7.3%,依旧创造历史。
所以,9月24日大消息之下,资本市场仅仅就嗨了一天,9月25日大盘就高开低走了。
这是大家信心依旧不足的充分体现,见好就收成了惯常操作。
第二条降息,市场也早有预测。毕竟美联储都降息了,之所以这个月没有降息,而是留到下个月降,主要是避免落人口实,说我们跟着美国走。
我们的贷款利率,从2019年以来就不断下调。我之前就梳理过,2019年利率换锚至今,与房贷直接挂钩的五年期LPR共降息9次,贷款利率从4.85%降至3.85%,合计降息100个基点。
但市场与房价,在2019年至2021年年中,仍在上涨,2021年年中至今,则不断下调,一副誓不回头的样子。
从时间线可以感受到,楼市的冷暖本质就是经济决定的,经济好楼市就好,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楼市怎么都托不起来。
第三条,是给已经买房的人减负,并推动有钱人进场救市。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去年也有过一次,这一次力度更大。但仍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当前存量房贷平均利率大约在3.92%,此次降低50个基点,如以商贷额度100万元、贷款30年还款方式计算,每月月供减少大约280元,30年可以减少利息支出共10万元。
以深圳来说,按300万纯商业贷款额计算,贷款30年,等额本息下,4.15%利率的月供是14583.1元,降息50个基点至3.65%利率的月供是13723.79元,每月月供节省859.31元,总利息节省30.93万元。
一个月节省不到1000块钱。多吗?看对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的确可以减小点压力。但对于能够贷款300万买房的家庭来说,杯水车薪。
市场的首付这几年一降再降,但商品房销量一年比一年差。
从数据来看,商品房销量从2021年的“双18”调整至2022“双13”,即销售面积18亿平方米、销售额18万亿元分别调整至13亿平方米、13万亿元左右。去年又跌至“双11”,商品房销售面积跌至11.17亿平方米,销售额跌至11.66万亿元,跌至“双11”。
国家统计局披露,前8个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606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0.4%。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9723亿元,下降23.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0%。
之前我已经说过,过去三年的疯狂救市,会发现一个问题,政策作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如今,一般效果都只有一两个月。
内地,现在已经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一点,自去年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表态后,都被经常提到。
恰在此时,我们的人口也转向了。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减少了208万人。
利空不止于此。还有高房价与低收入之间的天堑形成的需求断档,还有大环境的转变,还有目前的就业预期、收入预期以及信心缺失。
第一,宏观经济周期、宏观大环境以及全球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有钱人没有信心和预期买房投资。而且,之前炒房投资收获的人,正在寻求离场,落袋为安。
第二,当下的收入和失业,让相当一部分买不起房的人,更加买不起房。
第三,中间一小撮有首付能力的人群,在调整的环境中,选择持续观望,既怕追高,又怕踏空。
一句话概括就是,富人不买,中产不敢买,普通人买不起。
我之前说过,经济的兴盛之下的房地产兴盛,才有意义。反过来,房地产兴盛带动经济兴盛,则是虚假繁荣。
换句话说,只有经济、产业、就业、出口复苏了,楼市才会复苏。
这一点,官方早就心知肚明,所以早在2023年7月份的重要会议上,官方就明确表示: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简单理解就是,在内需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四大阻力之下,接下来我们的复苏不是康庄大道,而是羊肠小道。
结合我之前写过的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东莞、成都、重庆、烟台、常州、南京、西安、武汉、厦门、宁波、青岛等一众热点城市的房价走势,再次强调一下本号的观点:
即便拥有不错的产业、经济和人口,也抵挡不住大趋势。因为尽管高房价城市中,有一批产业、经济、人口表现都不错的城市,但是,高房价严重透支了这些城市的支撑力和购买力。
区别只在于,产业强、人口竞争力强的城市,跌幅相对小一点,前两者弱则跌幅相对大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