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进行了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对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我们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强化待遇保障,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成为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
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要求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发轫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淬炼出新的样态,让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断激活,激励广大教师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深刻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强调教师应以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也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底色。将“小我”融入“大我”,将教书育人、培根铸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于广大教师而言,这是信念所在、价值旨归。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家国情怀交融互汇,以“大我”突破“小我”。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天襟怀、壮美心灵,才能促使我们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与依靠的大国良师。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既是教师队伍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价值规约,高高树立了新时代教师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的崇高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更要在道德品行上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标杆。建设教育强国呼唤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一言一行都传递着道德信号,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因此,“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一价值准则要求教师自觉坚守道德底线,树立崇高职业道德标准,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为广大青少年树立道德榜样,凝聚中国梦的道德力量。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师育人品格与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综合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提出了综合要求,体现了对现代教育价值理念的融通和发展,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出了良方。以新理念引导教育现代化是增强育人智慧必备的前提条件。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上。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以这种育人智慧达成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不仅培养他们成为具备扎实知识基础和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更激发他们获得创新创造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强调的是教师为学、为教的态度,体现了教师成长进步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术追求上保持严谨与执着,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应对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挑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应当以勤学笃行的态度不断检视知识储备、反思教学实践,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突破传统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以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新趋势。通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与时代同行、与青少年共成长,不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师职业底色的高度凝练,体现了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大爱要求。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教师在育人实践中,以仁爱为核心,通过情感共鸣和人格感化,促使学生的思想认知与道德品格逐步形成和提升。教师的无私奉献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通过情感投入,激发青少年向前、向上、向高处、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形成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新时代的教师应当自觉将仁爱之心内化为教育实践的重大原则,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教师夯实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基座,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总是流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独特品质和精神追求。这种品质和追求不仅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坚守,更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师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人生志向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正确把握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需要“强精神”,即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对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教育家精神丰富和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党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变强的精神支撑。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丰富和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追求,促使我们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要以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本质上回答的是“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这一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从从教目的出发,坚守育人初心、修炼育己境界、回归创造本质;要从职业身份入手,厚植服务人民之情、常怀至诚报国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之志;要从师生关系着眼,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心灵、释放学生天性。要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培育践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全过程,筑牢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要把牢教育强国建设方向,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拓宽教育视野格局,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构筑育人大格局,努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强国建设效能。着眼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勇闯“无人区”的未来人才,加快培养服务支撑信息科技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紧缺人才、领军人才。
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指引着每一位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弘扬教育家精神,就要促使广大教师以争做身正学高的大先生为追求,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以坚持科学创新与立德树人相统一为内在要求,坚守职责和使命,为民族未来而教育;就要树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对师德师风违规者“零容忍”;就要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就要推动教师在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上呈现新风貌,厚植尊师文化,弘扬尊师传统,营造尊师氛围,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先行者、驱动者、实践者。
总之,教育家精神的提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之需和教师队伍建设之要,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是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行动宣言,能够有效提振教师队伍的精气神,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推动教育家精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把教育作为推动青海各项事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来抓,引导青少年“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青海大学2024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Y202403)阶段性成果〕
《青海日报》(2024年09月23日 第7版:理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举报/反馈

青海日报

28.3万获赞 8.7万粉丝
权威、分享、记录时代,青海日报官方百家号
青海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